“架桥铺路”连接创新主体 四川绵阳助科技成果加速落地

发布时间:2022-06-22 14:54:51
来源: 科技日报
阅读量: 1244

    “考虑到运动医学患者的特殊性,我们的模块化下肢外骨骼结构还需要临床专家的意见。”5月20日,在四川省绵阳市,多位来自临床、高校等方面的专家“面对面”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康复外骨骼机器人”项目自主创新团队进行了问诊把脉。

    过去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由于缺乏成熟的对接交流机制,上下游企业信息不对称、沟通不顺畅,对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需求也不太了解,企业与科研院所“不相往来”的现象常有发生。

    当前,绵阳市围绕畅通企业与高校间的技术供给渠道,通过匹配人才、资金等成果转化要素等方式,打破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阻梗”,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就这样,一个个“绵阳创新”“绵阳智造”正源源不断地从实验室里走出来,成为城市创新的有力支撑。

    敢闯敢试,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2021年年底,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瞄准高新技术问题,赋能创新产业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城创新能级。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研究院将在关键高新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路径,促进产业需求、创新要素与金融资源一体化发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上,每个节点、每个主体都不可或缺。那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又该如何各司其职呢?

    对此,绵阳深入创新供给端——在绵科研院所,寻找沉睡的科研成果,加速让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同时,又从企业创新需求端入手,摸清企业技术痛点,鼓励企业大胆创新,以揭榜挂帅、对接会等多种形式,让市场与实验室无缝对接。

    纵观绵阳创新领域的闯与试,不仅在于区域联动,还有制度、人才、资金等要素的配套与整合。

    今年,绵阳制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年行动方案,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产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并积极为院所、高校、企业和金融机构牵线搭桥,引导创新要素精准对接,推动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

    同时,打通“堵点”“难点”,不断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丰富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推进科技与金融高效结合,开启科技成果落地生金“直通车”。

    绵阳聚焦经济发展主战场,围绕核技术应用、航空航天、空气动力、军工电子等优势技术领域,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624科创中心、九洲集团国防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实体化运行,积极承接重大科技成果二次研发,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打通堵点,为创新需求“两端”架桥铺路

    4月底,在一场“融合创新·科技赋能”院企联合技术需求对接会上,四川东材科技股份精密涂布技术部技术副总经理刘洪乐得到了自己心仪的一份合作协议。

    刘洪乐告诉记者,“本次对接会上,我提出在部分高端进口原材料替代方面寻求技术支持,我认为后续多方的合作应该会帮助我们产品快速落地,加速走向市场。”

    一场场对接会的背后,是绵阳市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与在绵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合作,遴选科技助理,促进政府、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交流,聚焦绵阳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对症下药,为创新需求架桥铺路。

    据了解,针对科研院所和高校成果转移转化存在的问题,绵阳发挥科技助理“1+1+N”的模式,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1+1+N”是什么?具体来说就是“1个科技助理+科技助理所在的原单位+发挥科技助理背后N群力量”,科技助理背后的N群力量就包括毕业院校、校友会、朋友圈等优质资源。

    “在推动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中,我们将运用市场和专业的力量,将更多的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吸纳和转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能力,借助转移转化平台,打通供需通道,形成良性互动循环。”科技助理田勇表示。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