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方式打开航天科普

发布时间:2022-11-04 15:45:19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叶青
阅读量: 3851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11月3日9时32分,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向着建成空间站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同日15时12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梦天实验舱。

从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太空到首次出舱,再到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追梦征途中,我国航天事业一步一脚印踏实向前进。这不仅激发起人们的自豪之情,也引发起全社会对于航天探索和科学技术的关注和热情。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曾表示,在重大科技工程实施与科技成果取得的同时,与之相匹配的科普文化事业也会得到充分的带动,并不断反哺社会和公众,进而营造崇尚科学精神、追求科学真理的社会氛围和创新生态,并为创新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在中国空间站在轨建设过程中,如何充分挖掘载人航天事业的科普和教育功能,发挥其积极的社会效用,以中国空间站建设为契机,在全社会形成关注航天事业、投身航天建设的文化氛围,引导人才聚集于科学探索呢?

开设“天宫课堂”、推出中国空间站皮肤、科普短视频……近年来,打开航天科普的方式更加多维度、立体化,创新的传播方式贯穿中国空间站在轨建设全阶段,让航天科普更生动、直观,这有助于实现对青年人群的有效连接,在下一代心中撒下科学的种子。

挖掘航天工程的教育、科普、激励、引领等社会功能潜质,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让科学变得有趣、接地气。随着中国空间站在轨建设阶段结束,空间站将转入长期在轨运行。如何从发挥各方优势、鼓励精品创造、科技创新赋能等方面发力,推动航天科普传播通过“新技术、新动能、新业态”占领“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还将是一项长期考验。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