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加速培育数字游民发展生态

发布时间:2025-10-22 15:07:39
阅读量: 518

10月16日,走进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平里镇的祁民公社,来自福建的设计师仟一正在向参观者介绍她设计的“彩虹书屋”装置模型。该模型整体用回收木材打造,其中书屋共分为三层,内部划分多个功能区,包括阅读区、交流区、观景区等。书屋外则设计了草坪,可以举办表演、展映、分享等活动。仟一指着模型介绍道:“草坪上的梅树意味着周边也是一整片梅林,这让书屋完全融入乡村生态场景。设计这个书屋是为了探索青年之间的共处生活方式,激发年轻人更多的创意和活力,让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

近年来,安徽省抢抓全球数字游民快速增长机遇,统筹推进数字游民集聚创业地建设,已建成并运营数字游民基地3家,吸引数字游民超1.2万人次,推动其成为乡村振兴的“深度参与者”、文旅产业的“超级传播者”、现代消费的“场景打造者”以及产业融合的“跨界推动者”。

“彩虹书屋”装置模型 杨洲 摄

日前,安徽省黄山市举办乡村数字游民艺术季和长三角数字游民青年创造力大会,吸引了一大批数字游民来到祁民公社,共话青年入乡创新创业。作为安徽省重要的数字游民基地,祁民公社占地面积16000多平方米,是由乡村工厂产业、社群共居基地和文化风俗体验组成的复合型部落,致力于构建社区并支持乡土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可持续的城乡融合发展生态。

通过本次活动,大批数字游民来到祁民公社分享理念、碰撞思维,开展艺术共创、故事展映等活动,并围绕数字游民社区、城乡流动研究、长三角地区数字游民友好型城乡制度探索、如何引导青年人参与城乡共创等议题开展讨论。他们带来的案例,更显现数字游民在应用落地方面的丰富想象力和强大执行力。

开展共创活动 杨洲 摄

成都乡野青创社群创始人严菡白告诉记者,他所创建的社区,旨在打造一个引导青年入乡创新创业的组织平台,倾向于通过文化艺术创作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目前社群已和成都市蒲江县某镇集体企业开展了合作。

“我们的方式是以当地文化为基础,以共创营的方式开展创作,可以是一次营销事件,也可以是具体的可以售卖的产品,通过短期的共创,跑出一个创新创业的模型。”严菡白表示,来到黄山参加长三角数字游民青年创造力大会,他发现安徽对于数字游民工作高度重视,具备良好生态。而黄山本地的祁门红茶、梅南渡公园、傩戏等诸多IP都具备很高的开发价值。通过共创活动,他们也可以探索改进展出形式、优化文化包装,把相关IP更好地推向海内外。

在祁民公社的一处房间内,不少人正在排队体验野人心跳带来的脑电波疗愈装置。据野人心跳主理人李昭燃介绍,她本人从事艺术行业,合伙人从事IT行业,他们共同研发了这款装置。其作品《灵波之河》融合神经科学、情绪疗愈、交互艺术与人工智能的多元理论,构建出一个多维度协同作用的疗愈生态系统。

据悉,这款装置通过捕捉脑电波来为体验者进行情绪疗愈,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放松、唤起情绪、分享释放和神喻卡生成。“目前这款装置已经在上海落地,下一步我们计划在更多商业综合体、社区落地,为更多人们纾解情绪,帮助人们享受美好生活。”李昭燃介绍道。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