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示范推动“北斗”产业创新

发布时间:2022-03-14 15:37:18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刘艳
阅读量: 3059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北斗高精度应用已经在抢险救灾、生命保障等方面贡献了“北斗智慧”和“北斗力量”。而老百姓对北斗系统感受最深的就是手机导航,基本上国产手机都在用北斗卫星导航。

田间耕作的无人农机、远洋捕捞的渔船、手机里的导航软件……藏着一颗“北斗芯”的导航定位场景越来越多。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国产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块销量已超过1.5亿片,季度出货量突破1000万片,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超过10亿台,北斗系统产业链国内产值达到4033亿元。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走向千行百业。

以民用示范突破北斗产业化“城墙口”

实现大规模民用推广、形成强大的北斗产业链,是北斗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民用示范,是我国推动北斗系统成功产业化的关键一招。由于90%的卫星导航民用用户集中在交通运输系统,率先在营运车辆数量超千万的道路运输行业推广应用,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2011年10月,首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民用示范工程“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启动。

该项目涉及“两客一危”运输车辆(包括旅游包车、长途班线客车和危险化学品运输车)、应急保障车辆、重载普货车辆等重点营运车辆,希望通过北斗系统提高运输过程超速、疲劳驾驶、非法运营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监控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减少交通事故,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验证北斗系统性能指标。

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应急管理部推动下,“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简称“全国货运平台”)于2013年1月投入使用。该平台是12吨以上重载货车的国家级监管平台,由北京中交兴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交兴路”)提供技术支持。

据中交兴路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具备‘三个自动’功能,融合北斗技术,针对超速、疲劳驾驶等情形及时向司机或有关部门提供自动提醒、自动转发、自动报警等服务,有效提升道路安全水平。”

截至目前,全国货运平台已经累计提供驾驶风险提醒服务超过80亿次,对超速的纠正率超过96%,疲劳驾驶的纠正率达到41%。

我国道路安全的持续改善,有以北斗为“芯”的货运平台的贡献。

业内人士认为,全国货运平台已成为北斗行业突破产业化的一个“城墙口”,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货运行业的大规模应用,降低了北斗系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门槛。

民用示范助力北斗自主创新

民用示范工程不仅为北斗产业化带来了“量”,也提升了“质”。

自2012年以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20%左右。目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总数已达14000家,从业人员超过50万,相关上市公司达84家,形成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产业格局。

截至2020年底,中国卫星导航专利已全面覆盖导航体制、信号处理、信息处理、射频单元和GNSS+五大技术领域,申请累计总量突破8.5万件,保持全球领先。其中,企业申请专利占比达60%,成为北斗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

从专利分布看,北斗技术在各领域已呈现广泛应用和跨界融合的趋势。

在货运平台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中交兴路形成了基于北斗系统的一系列核心技术和专利。去年,中交兴路研发的核心专利“车辆上报信息的处理方法和装置”被北京市政府授予发明专利一等奖。该专利实现了北斗定位营运车辆轨迹完整率、准确率超过95%,为物流数字化提供了高精准度、高稳定性的底层能力。

随着北斗技术的持续创新,北斗行业应用也在不断拓展。

北斗系统提供服务以来,已在交通运输、气象测报、通信授时、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融入国家核心基础设施,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全国已有800多万辆道路营运车辆、4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36个中心城市8万辆公交车、3200座内河导航设施、2900座海上导航设施使用北斗。

全国4万余艘渔船安装北斗,累计救助渔民上万人;借助北斗系统,突发重大灾情上报时间缩短至1小时内,应急救援响应效率提升2倍;基于北斗的物流数字化体系,助力我国货车空驶率下降5%左右,节省年均上千亿元的燃油损耗,减少1000多万吨碳排放;基于北斗的高精度服务已用于精细农业、危房监测、无人驾驶等领域。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随着北斗三号成功组网,精准时空服务正逐渐取代位置服务,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方向。

未来,北斗PNT(定位、导航、授时)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于移动网、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产业生态体系极大拓展。在民用示范工程推动下,北斗产业也将向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更加安全的中国新时空服务体系大步迈进。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