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盛大启幕,同日第138届广交会进入收官阶段。作为广交会独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及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指定金融合作伙伴,中国银行不仅见证广东延续“买全球、卖全球”的开放篇章,更助力广东以湾区为窗口,向世界递出“共享新机遇”的橄榄枝。
跨境金融链接全球机遇
伴随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的启幕,一批跨国企业与广东的合作意向落地在即。事实上,广东中行依托服务外资扎根湾区的长期实践,早已形成成熟的跨境金融服务体系。

广交会上,广东中行向中外客户提供专业金融服务
在助力外资“引进来”的同时,广东中行立足百年积淀,以创新服务陪伴广东外贸转型升级。
作为持续服务广交会近七十载金融伙伴,广东中行见证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蝶变。在今年广交会火爆的机器人展区里的智能装备、高端设备展区,中行通过“融资+结算+避险”一体化方案,助力“中国智造”敲开全球市场大门。
今年前9月,广东中行已服务广东超5万户外贸企业,提供超2000亿元表内外融资、超2100亿美元国际结算及超万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今年广交会上,中行推出的“来华通”客户端更成为境外客商的“随身服务管家”,多语言界面集成生活、商务、金融功能,超20项服务实现“一个客户端,来华事事通”。
在跨境电商这片外贸新蓝海,广东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超过1/3。随着广东外贸新业态迅速崛起,广东中行大力推广“中银跨境e商通”等产品,今年前9月为新业态主体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超5000亿元,市场份额保持第一。
依托中行“一点接入、全球响应”平台,广东中行还将服务延伸至企业“走出去”的每一步。今年前9月,广东中行服务企业直接投资超千亿元,为粤企全球布局保驾护航。
从助力外资“引进来”扎根湾区,到支撑外贸新业态蓬勃生长,再到护航企业“走出去”闯荡全球,广东中行争做“政府的主力银行”“跨境的领先银行”,始终以专业的跨境金融服务,筑牢湾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金融根基。
科技金融激活创新动能
在大湾区这片科创沃土上,广东中行深耕科技金融,通过产品、模式、机制的层层创新,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见证并助力“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广东创造”跨越升级。
针对科技企业研发周期长、轻资产等特点,广东中行创新打造“3+3+N”全链条服务体系:“3大服务优势”破解企业融资痛点:靠数字化“技术流”积分模型精准评估专利、算法等技术价值,打破传统抵押物依赖;专属授信模式简化申请资料、压缩审批时效,让研发资金快速直达实验室与生产线;灵活的还本付息方式,贴合研发资金“投入大、回收慢”的周转规律,切实减轻企业资金压力。“3维政银合作”构建“政府+科技+金融”生态,将科技金融方案与科技支行建设、贷款产品覆盖、风险补偿政策绑定,确保政策红利直达企业;“N项增值服务”覆盖科创全生命周期,涵盖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科技保险对接、上市辅导等,形成“政策+信贷+增值”服务闭环。
这一创新模式已在多个新兴产业开花结果。生物医药领域,为新药研发企业提供专项资金,覆盖科研人员薪酬与实验耗材费用,助力攻克肿瘤治疗、体外诊断等技术难关;低空经济赛道,为某飞行控制系统企业匹配专项额度,支持传感器测试、飞行仿真实验等核心环节,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人工智能领域首发“中银科创算力贷”,融合政府“算力券”补贴与银行信贷支持,为企业AI模型训练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注入资金。即使是今年才受爆发式关注的机器人领域,广东中行也已深耕服务多年。以瑞松智能为例,中行陪伴其从科创小企业成长为上交所科创板企业,十余年间发挥金融专长,打造涵盖对公授信、跨境业务的一站式服务方案,成为科技企业成长的“金融伙伴”。
金融创新的落地,离不开机制层面的坚实保障。今年三季度,广东中行将科技金融中心升格为一级独立部门,通过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倾斜信贷资源、优化考核激励机制,从组织架构上为科技金融发展“保驾护航”。
数据是创新成效最直观的证明。截至9月末,广东中行科技企业贷款余额超2700亿元,服务约1.9万户科技型企业,授信规模四行市占近30%,授信规模与有贷户数在广东市场及中行系统内均稳居第一,以广覆盖、高占比践行“企业的主办银行”定位。
从研发端的精准供血到产业端的全链赋能,广东中行锚定“创新的引领银行”,以金融创新延伸服务至科技企业,既滋养大湾区科创土壤,又吸引全球投资者与创业者,助力大湾区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站稳脚跟。
协同服务畅通湾区融合
港珠澳大桥通车七年来,车流如织、日均通行量屡创新高,成为粤港澳三地人员往来、经贸交流的黄金通道。作为这一超级工程的主要融资支持方,广东中行全程牵头项目银团贷款,以专业高效的金融服务助力大桥从蓝图变为现实。

广东中行为深中通道建设提供坚实资金保障,确保项目顺利建成
如今,湾区“硬联通”建设持续提速,从深中通道、狮子洋通道等跨江通道,到深圳至江门铁路、广汕铁路等轨道交通,再到南沙港等航运枢纽,一项项战略性基础设施背后,都有广东中行的深度参与。截至9月末,该行为湾区电力、水利、交通等领域重点项目的授信余额超3100亿元。
如果说硬基建是联通湾区的“筋骨”,那制度衔接与要素流通便是“血脉”。广东中行依托横琴、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在“软联通”上持续突破:一方面,深度参与跨境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自2021年起作为独家全球协调人协助广东省政府赴澳门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债,累计规模达112亿元,并首创地方政府在澳门发行绿色债券、蓝色债券、横琴专项债券及十五运会主题债先河;自2024年起牵头协助省政府赴香港累计发行125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债,既为湾区建设引入低成本跨境资金,也助力港澳巩固离岸人民币市场地位。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规则衔接创新,在横琴率先落地“跨境理财通2.0”业务,截至9月末,累计签约客户超3万户、资金汇划超320亿元;同步推动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贸易融资资产跨境双向转让等“横琴金融30条”项下34项创新业务落地,在南沙落地广东省首家外资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船舶交易领域单笔金额最大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
民生融合是“软联通”的落脚点,也是广东中行践行“市民的首选银行”定位的核心战场。在横琴“澳门新街坊”这一粤澳民生融合标杆项目中,中行不仅是第一个进驻的金融机构,更落地全国首台澳门版智能柜台,澳门居民无需返澳即可办理存折打印、账户转账等业务。
不仅如此,广东中行还推出琴澳医保“中银一站通”服务、香港居民南沙社保“湾区社保通”服务,已累计为6万港澳客户提供境内社保服务。为方便港澳居民在内地开户,广东中行升级“大湾区开户易”,实现港澳居民在港澳网点开立湾区九市内地账户,累计服务超2.45万户。此外还与省人社厅合作推出港澳青年创业融资方案,累计为港资澳资企业提供贷款近45亿元,助力港澳青年在粤扎根。
从支撑“硬联通”的超级工程,到推动“软融合”的服务创新,再到服务民生的细微之处,中国银行始终以国有大行责任担当和经营特色优势,赋能大湾区协同发展稳步驶入发展快车道,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广东实践贡献中行力量。(来源:广东中行)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