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规划是中国对未来五年的发展愿景、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优先领域所作的顶层设计。五年规划旨在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已经先后编制实施了十四个五年规划。实践证明,五年规划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五年规划是中国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统筹协调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机制。一方面,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强化规划衔接、落实机制,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切实增强政策合力。
五年规划体现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资源总是有限的,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可以协同调动各方,团结全党全国人民,凝聚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五年规划体现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既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够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共同驱动中国经济大船行稳致远。五年规划对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政府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作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顶层设计,五年规划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作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弥补市场失灵。在市场无法有效发挥效率的教育、医疗、基础科研、生态环境保护等公共领域,五年规划通过设定约束性指标,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这些关乎长远和全局的领域得到充分发展。
二是通过产业政策引导资源配置。五年规划通过产业政策、区域发展布局和重大项目,引导资源流向国家优先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如基础设施、前沿科技、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
三是发挥“全国一盘棋”的统筹优势。五年规划超越地方和部门的局部利益,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布局像南水北调、西电(气)东输、高铁网络、“东数西算”等大型工程,依靠举国体制办大事。
四是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五年规划不仅关注经济增长,也涵盖科技创新、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国家安全、改革开放等方方面面,要坚持系统观念,强调整体性、全面性和协调性。
五是凝聚社会共识。五年规划在制定过程中要向党内、党外、智库、企业、公众等广泛征求意见并进行民主协商,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有机统一起来。这种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的决策方式,有助于五年规划更好发挥战略引领作用。
六是通过规划实施提升治理效能。五年规划一经全国人大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行动纲领,能够有效动员和组织全国力量,形成强大社会合力。同时,五年规划还能够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给予企业、投资者和公众稳定预期,从而助力其做出更理性的长期决策。
七是形成制度约束。五年规划从目标设定、重大项目,到任务分解、中期评估,以至最终总结并与新规划衔接,体现党和政府非凡的战略定力、执行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五年规划提出的可衡量的约束性指标,成为考核和评估各级政府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激励各方确保政策落地见效。(作者系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袁正)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