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创投牛若磊:持续关注新赛道上原创性高的创新企业

发布时间:2022-06-02 12:27:45
来源: 财联社
作者:陈美
阅读量: 12266

碧桂园创投成立于2019年,主要聚焦产业链、硬科技、大健康、新消费四大投资主题,覆盖早期VC及中后期PE等阶段进行投资。成立三年来,凭借一波强悍的投资及高出手率,隶属于碧桂园集团的这一产业资本已经独立完成90笔投资,获得了较高的市场认可度,在专业性上也受到融资企业的肯定。

创新是碧桂园创投的基因

Q:碧桂园创投如何理解“创新”,在投资决策中,创新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A:创新是碧桂园创投的基因,也是必然选择。作为一家成立仅3年但已形成市场竞争力、投资初具规模的CVC,碧桂园创投的“创新”贯穿了日常的投资决策和管理运营。

在投资赛道选择上,经过3年探索,碧桂园创投已形成清晰的“科技、健康、消费、产业链”四大核心赛道,在其中重点关注半导体、新能源、碳中和、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医疗健康等行业的高潜力创新企业。

我们持续关注创新赛道原创性高的创新企业。例如颠覆性创新,如动力电池的技术突破、创新,能带来整个新能源车行业的革命;或者是产业瓶颈突破,如航天业如何做到反复、稳定、低成本、可靠地把卫星送上天?半导体行业如何实现纳米级制程的突破?这些创新是我们在密切关注并更为偏好的。

截至2022年1月,碧桂园创投52%的投资金额分布于先进制造、半导体、碳中和等硬科技领域,投出了包括盛合晶微、长鑫存储、蓝箭航天、紫光展锐、壁仞科技、蓝晶微生物、追觅科技、万华禾香等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

同时,碧桂园创投也在持续往更早期和前沿走。

截至目前,碧桂园创投的VC项目数占比已经超过4成,也在持续投出高研发属性的天使轮项目,例如分布于再生医学、生命科技、生物基材料、元宇宙、工业机器人等有较高技术壁垒的,主要由科学家、工程师们组成的高潜力团队。

在日常管理运营中,碧桂园创投也期待给行业带来新鲜的做法。比如,创新性地在投资行业进行彻底的数字化革新。组建专业IT团队,自主研发数字化管理平台“凤翎”APP,把行业研究、投资决策、投后管理等各项决策流程标准化、线上化。

这让碧桂园创投得以规模化、高效率地进行数以千计项目的投资与投后管理,成为行业内数字化走在最前端的机构之一。

这两方面的创新成果,很快也体现在业绩的增长上。碧桂园2020年投资金额年增长率为113%、2021年投资金额年增长率为175%;截至2022年1月,投资数量超过90家,IPO数10家,捕获了独角兽(估值10亿美金以上)26家、超级独角兽(估值100亿美金以上)8家。

坚持用产业思维做投资

Q:碧桂园创投与其他投资机构最不同的“创新性”是什么,比如评估赛道、投资逻辑等,请给出投资项目案例。

A:碧桂园创投坚定看好国内自主科技创新的发展,持续关注和布局产业升级、自主科研创新、共创美好生活等投资方向。

以智能机器人为例,碧桂园创投围绕主业挖掘新市场、新场景和新动能,切入科技创新产业,已陆续投出智能清洁家电企业追觅科技、顺丰旗下配送无人机丰翼科技、高速立体智慧仓储开拓者慧仓科技、全场景商用清洁机器人公司汤恩科技等项目。

这些项目有着聚焦前沿科技、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共通点,多维度呼应了碧桂园创投的投资理念。

在医疗健康这一投资领域,碧桂园创投更偏好由新兴技术驱动、具备产业革新潜力的创新赛道。成立以来在健康条线逐步往前沿走:从投资博奥晶典进入生物芯片、IVD体外诊断领域,到投资远也科技进入早期医疗器械,再到投资微创心脏起搏器进入国产高端高值耗材领域,参与蓝晶微生物两轮融资进入合成生物学领域。

最后是全产业链布局。

碧桂园创投一直坚持用产业思维做投资。看新行业,首先会研究寻找产业里最薄弱的环节,或者制约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节点。

在半导体领域采取全产业链布局的方式:第一家半导体投资公司是紫光展锐,也是中国5G芯片的核心企业。在那之后投资了壁仞科技,比亚迪半导体。在制造端投资了长鑫存储,在封测投资了中芯长电(现改名“盛合晶微”),形成全产业链的布局。

随着半导体行业里的投资越来越多,产业链布局会越来越丰富,这会让企业之间产生更多合作或联动。同时,全布局产业链也可以帮助规避或者对抗产业链内部的周期性波动,带来更稳健的回报。

投资链条全覆盖、投资组合多样化、

提高“内功”与专业化

Q:投资青睐长坡厚雪赛道,注重长期和可持续性,而创新,特别是所谓颠覆式创新往往蕴藏着巨大不确定性。碧桂园创投是如何避免的,经验与教训是怎样的?

A:首先,在投资组合上,碧桂园创投覆盖了从天使轮到B轮前的VC阶段和中后期PE阶段。将这种投资策略称为“哑铃式打法”;同时,我们扩大赛道的覆盖范围,避免单一的投资结构,建立反脆弱的投资组合形式。

其次,我们始终认为人才是投资机构最核心的竞争力。我们的投资方法是扎实沉下去做系统的行业研究,对应到早期科技项目投资的判断,必须要有匹配其专业门槛的顶尖人才。

比如在大健康赛道,碧桂园创投整个团队近九成的投资人,都有着顶级医科院校如牛津大学医学博士等学历背景。我们也在持续提高人才的聘用标准,目前正在全球招聘PHD,目标是建立一支拥有国际顶尖院校专业背景的投资团队,以找到原始创新且市场稀缺的创业项目。

投资链条的全覆盖,投资组合的多样化,加上“内功”与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定程度上平衡了风险。既减少了早期项目带来的不确定性,也不错过资本争抢的头部标的,在比如合成生物学这样尚未被大多数机构关注的前沿赛道上,还能抢占先机。

Q:中国正从科技产业、资本市场、管理机制等多个角度推动国家创新发展,作为一名投资人,有何感触?

A:碧桂园创投对投资方向有很长时间的研究,中国要向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去寻找增长的新动力,包括能源革命、产业升级,以及这两个趋势带来的内需增长,这都为中国未来持续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原动力。

与美国、日本的情况不同,中国的创新是由传统企业和新企业共同完成的。比如新能源汽车领域,既有宁德时代这样万亿级别的新公司,也有比亚迪这样在中国深耕很长时间的传统企业;家电板块既有美的海尔,也有追觅这样的新公司。

所以,在中国做投资是很幸运的,既有传统行业大企业的投资机会,也有创新型、科技型、创业机构的投资机会。

Q:为激励创新,以及从投资角度判断企业创新的实质价值,财联社正在打造中国企业的创新力评选——“MIF魔力创新果实奖”,该奖项推出了几个评价维度:商业模式、产品与技术、营销品牌与服务等,对于企业创新,你有什么建议?

A:关于产品技术的先进性和落地化。对初创企业比较重要的一点,需要看它的技术创新是颠覆性的,还是某个局部工艺的改良。如果是颠覆性创新,就可能会改变未来的产业格局,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创造无限潜力的想象空间与全新的市场需求。

同时,技术的落地性也很重要,许多创业企业的技术在实验室阶段,不管是生产效率,还是应用场景,都完全可行。但当想要开始大规模量产时,就发现需要更多制备工艺的支撑,距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商业模式的可持续与市场需求息息相关,创新的价值要结合到具体场景需求才会展现。对于创业企业,需要去寻找广泛、真实、刚需且长期性的市场需求。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