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种分娩率仅74.52%提升至95.58%,窝均断奶从10.19头提高到12.4头,从养户频频投诉到主动认可——惠水服务部用了四年时间,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养猪看似是技术活,实则是人心活。”贵安区域服务部负责人樊高锋深有感触地说。四年前,惠水服务部面临的是一个“棘手”的局面:指标持续低迷、农场主抱怨不断、团队士气低落……
而如今,再次走进惠水服务部,墙上张贴的荣誉榜格外醒目,各项生产指标持续向好,农场主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一场围绕“基层管理者”展开的队伍重塑与服务转型。
01 困局:当信任跌至冰点
2021年夏天,服务部办公室气氛一度凝重。一位农场主手拿结算单,情绪激动:“我辛辛苦苦养了这么久,就赚这点钱?”
这并非个例。当时,惠水服务部的投诉率在全区域最高。农场主们普遍反映:“服务部只会管,不会帮”“服务不满意”“出了问题没人负责”。
一位管理员回忆:“那时我们进场,农场主都躲着走。有的态度冷淡、极不配合,关系差到极点。”数据最为直观:2021年,惠水服务部的配种分娩率仅为74.52%,远低于85%的行业良好标准;窝均断奶数只有10.19头,成绩堪忧。
02 破局:从倾听开始
转机出现在2022年3月。区域决定调整管理团队,由樊高锋接手惠水服务部。上任第一周,他就带着管理员逐个走访农场。不检查、不指正,只做一件事:倾听。
在一家农场,樊高锋直接走进生产区,一边帮忙干活一边说:“老板,我知道您受委屈了。今天我就是来听您建议的,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来看。”农场主愣了一下,随后开始反映问题:技术指导不到位、服务响应慢……团队认真记录每一条反馈。如此场景在不同农场重复上演。
一个月后,服务部整理出多项养户痛点,每条都明确责任人与解决时限。
针对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团队积极分析和解释结算方案的构成,帮助农场主分析各个数据代表的努力方向,让他们清楚了解收入构成和提升路径。更让农场主惊讶的是,服务部还组织专题培训,教大家如何通过改善生产指标来提高收入。“以前觉得数据是用来卡我们的,现在才知道是帮我们赚钱的工具。”农场主岑玉兰说。
樊高锋要求所有基层管理者转变角色:“我们不仅要懂生产,更要懂人心。”他们建立了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农场主问题能及时反馈、有效解决。管理员感慨:“以前进场主要看生产数据,现在学会了既要关注生产,也要体谅农场主的实际困难。农场主看我们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03 蜕变:被点燃的人心
变化悄然发生。最先体现的是数据:配种分娩率从74.52%攀升至95.58%,窝均断奶数从10.19头提高到12.4头。更重要的是农场主心态的转变。
王伦学是惠水的老农场主,曾因生产不顺几乎放弃。“那会儿真想不干了,晚上愁得睡不着。”但服务部没有放弃他,团队带技术人员多次到场,帮他完善生产体系;管理员定期走访,提供一对一指导;服务部还协助优化经营方案。2024年,他的农场焕发新生:窝均断奶达到13.34头,成为区域标杆。“没有服务部的帮扶,就没有我的今天。”他表示,服务部的帮助让他重拾了养殖的信心和热情。
岑玉兰刚开始养猪时缺乏经验,“连基本操作都不熟悉”。服务部为她制定专项培训计划,从最基础的饲养管理教起。管理员成了她的“专属指导”,从生产到管理全程陪伴。如今,她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养殖能手,窝均断奶达到12.87头。“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次我家母猪出现紧急情况,一个电话,管理员很快就赶到,一直忙到很晚。”
04飞跃:标杆的新高度
为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2024年12月,区域管理层对惠水服务部管理团队再次调整,由左云龙担任负责人,接过指挥棒,引领团队迈向新台阶。
上任伊始,左云龙便深入生产一线,以精准施策为导向,全面重塑生产管理体系。他对生产全流程进行系统梳理与再造,推动细节标准化、规范化(SOP),并实施“一场一策”的精准管理方案。
在团队管理上,左云龙延续并深化了“高标准、严要求”的传统,秉持“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的理念,将目标分解到每一位成员,激发团队动能,致力打造能打硬仗、敢于担当的服务型团队。通过巩固基础培训,创新推动团队能力建设从“领导讲授”转向“人人做讲师、个个成教练”的共享模式,大幅提升成员专业素养。
在左云龙的带领下,惠水服务部全体员工展现出全新的奋斗风貌,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为生产成绩飞跃提供坚实保障。
截至2025年8月,惠水服务部单户最好成绩为陈安艳配种分娩率93.91%,窝均断奶13.53头。家庭农场月度平均配种分娩率达94.30%,窝均断奶12.68头。
现在走进惠水服务部,墙上最醒目的位置挂着“荣誉榜”,每月评选优秀农场主和管理员。办公室一角整齐摆放着随时可取的应急包——“随时准备到场”已成为团队文化。
夕阳西下,管理员结束一天巡场,衣服上沾着饲料和泥土,脸上却带着笑容。手机不时响起农场主发来的消息:“经理,下次来指导一定要在我家吃个饭!”四年前,同样的时间,却是另一番画面。
“什么是好的基层管理者?”樊高锋说,“是带头干活的人,是第一个走进生产区的人,是最后一个领奖金的人,是要为团队兜底的人。”
惠水服务部的逆袭证明:最好的管理是服务,最好的领导是赋能。当基层管理者与农场主成为战友而非对手,当服务部从管理者变为服务者,生产力的释放将超乎想象。
独行快,众行远;同心力,功必成!
这场翻身仗,赢的不只是数据,更是人心。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