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宏观政策:5万亿投资背后的战略升维
你有没有想过,城市地下那些看不见的管道,正在成为国家战略的“主角”?
2025年10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宣布:“十五五”期间将改造建设地下管网超70万公里,新增投资突破5万亿元。这一规模相当于“十四五”投资的4倍以上,年均资金强度高达1万亿元,占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10%-15%!
为什么国家如此重视地下管网?
答案很明确:过去我们“重地面、轻地下”,导致城市内涝、燃气泄漏、供水漏损等问题频发。如今,地下管网已从“补短板工程”跃升为城市生命线工程,更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抓手。政策定位的升维,意味着行业将从“周期板块”转变为“成长赛道”!
核心逻辑:政策力度空前,投资确定性极高,产业链将迎来5年以上的景气周期!

二 产业链全景:四大环节与核心玩家
地下管网产业链如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涉及规划设计、管材制造、工程施工、智慧运维四大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护城河”与核心玩家:
规划设计:产业的“大脑”与“导航”
技术演进:目前,业内积极利用GIS技术构建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尝试建立“管线完善率”“管线集约率”等量化指标科学评估管线布局,推动规划从“粗放”走向“精细”“智慧”。
参与主体:各大城市的规划设计研究院、持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咨询机构是此环节的核心力量。
管材制造:占总投资40%的黄金赛道
传统管材:金属管、混凝土管、塑料管等。如:新兴铸管(全球龙头,市占率超30%),主导供水管网升级;青龙管业(PCCP管道绝对龙头),专攻大型输水项目。伟星新材、中国联塑,聚焦燃气与供水领域。
新兴管材:中裕科技产品具轻量化(仅为混凝土管1/50)、耐腐蚀、寿命长、施工便捷优势,适合非开挖修复等现代施工工艺;纳川股份的钢塑复合管兼顾钢材强度与塑料耐腐蚀性;新莱应材产品用于对洁净度、无菌环境要求高的领域(如生物医药、食品),属功能与场景创新。
工程施工:基建“国家队”的订单盛宴
隧道股份、中国中铁等凭借资金与技术优势,主导大型项目。
地方国企如宏润建设,在区域市场中占据高地。
智慧运维:技术驱动的爆发点
数字政通、新天科技布局传感器与数字化平台,受益于管网“智能化改造”政策。
关键洞察:管材环节最直接受益(占总投资30%-40%),而智能运维成长性最高!

三 隐藏的颠覆者:中裕科技的“破局之道”
在传统管道巨头之外,一家专注于高分子材料软管的企业——中裕科技,正以技术革新悄然切入战场。它的优势,恰恰解决了行业痛点:
材料革命:轻量化与耐腐蚀的终极答案
传统混凝土管重量大、施工慢,而中裕的F-RTP(柔性增强热塑性复合管) 重量仅为混凝土管的1/50,耐腐蚀寿命长达50年。
在深圳、南京的管网改造中,其产品凭借非开挖技术,节省道路恢复费用30%-40%,全生命周期成本比HDPE低28%。
技术壁垒:专利与认证构筑护城河
拥有418项专利(发明专利170项),数量行业第一。
产品获API 7K、UL、CE等50余项国际认证,成为打入全球市场的“通行证”。
替代潜力:从油气到市政的降维打击
原本用于页岩油气压裂的耐高压软管,已通过“柔性增强热塑性复合管”技术适配市政管网。
在深圳(3年1260km管网改造)、南京(1200km改造)等城市,其产品覆盖率已达本地需求的40%,形成“城市基本盘”。
当前券商仍将其标签为“页岩油气软管龙头”,但其市政管网业务已进入爆发前夜!
四 投资策略:如何布局这条5万亿赛道?
对于不同风格的投资者,策略也应灵活调整:
稳健型投资者:聚焦龙头,如青龙管业(混凝土管龙头)、新兴铸管(球墨铸铁管全球第一),业绩确定性高。
成长型投资者:关注技术替代主线,例如中裕科技的F-RTP管在非开挖领域的渗透率提升,以及智慧运维企业(如数字政通)的订单增长。
政策套利者:紧抓短期催化,如专项债资金落地(万亿国债已拨付)、三季报业绩超预期个股。
五 写在最后:地下管网的“未来十年”
地下管网的价值,远不止于基建本身。
它是城市安全的底线,是民生保障的防线,更是技术升级的试验场。
当5万亿资金涌入,当绿色化、智能化成为标配,这个曾经“土里土气”的行业,正在孕育一批未来的隐形冠军。
你看不见地下管网,但它的价值,终将浮出水面。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