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杰科技入选赛迪AI Infra平台市场研究报告,引领Data&AI数据基础设施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11-19 11:56:26
阅读量: 89

近日,赛迪顾问正式发布《2025 中国 AI Infra 平台市场研究报告》,全面梳理了中国AI基础设施平台市场的最新格局、技术趋势与竞争态势。凭借其在Data&AI融合架构、湖仓一体引擎及企业级AI落地能力方面的突出表现,科杰科技强势入选该报告,位列 “挑战者” 象限,彰显其在Data&AI领域的领先地位。

聚焦AI-Native时代,打造统一Data&AI数据基础设施

《2025 中国 AI Infra 平台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4 年中国 AI Infra 平台市场规模已达 34.5 亿元,预计 2025 年将飙升至 67.3 亿元,同比增长 95.1%,当前企业AI应用已从“单点模型验证”迈向“嵌入核心业务流”的深度阶段,对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支撑高效推理与模型管理,更要实现与业务数据的原生融合。在此背景下,科杰科技打造的KeenData Lakehouse平台,以“AI-in-Lakehouse”为核心理念,首次将湖仓一体、OLAP数据治理与AI全生命周期能力深度融合,构建起真正面向AI-Native时代的统一数据与智能基础设施。


KeenData Lakehouse采用AI-Native智能驱动架构,实现Data&AI工程一体化能力。平台面向大型组织进行数据与AI体系化落地,提供数据集成、离线实时开发、多模态计算、数据治理、数据集管理、AI模型构建、训推一体至 Agent开发全链路闭环的基础设施产品。自研多模态计算引擎在单流水线中完成数据清洗至结果分析,数倍提升GPU推理吞吐,结合 KMI 推理加速、模型量化及统一目录(Unity Catalog类能力)实现跨模态智能治理。

深耕行业Know-How,推动AI在关键领域规模化落地

“在算力、算法逐渐趋同的今天,高质量数据集已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决胜的关键护城河。” 科杰科技董事长于洋在 2025 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的演讲,与本次报告核心观点形成强烈共鸣。于洋指出,当前企业 AI 应用普遍面临 “数据质量差、融合难、成本高” 三大痛点:海量多模态数据缺乏统一标准,数据清洗效率低下拖慢模型训练进度,硬件资源浪费导致落地成本飙升,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 AI 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针对这一行业困境,于洋提出 “AI 时代的基础设施必须实现双向赋能 —— 既要以高质量数据支撑 AI 模型进化(Data for AI),也要以 AI 技术提升数据治理效能(AI for Data)。”这一理念贯穿于科杰科技的产品设计始终:KeenData Lakehouse 平台内置的智能数据治理模块,平台践行"开发治理一体化"理念,构建AI驱动的智能化治理体系。通过智能元数据扫描,实现敏感数据动态加密脱敏,推动数据治理从被动管控到主动预防的智能化升级;同时向下兼容 GPU、CPU 等异构算力,通过智能调度算法提升资源利用,降低70%储存开销。

于洋强调,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绝非单纯的技术部署,而需构建 “方法论+技术+产品+实践” 的完整体系,是企业必须持续迭代的核心竞争力。其本质是“先进技术+成熟软件+ AI 工程” 深度融合的综合体系,不仅解决技术落地问题,更通过 “集中式管理,分散式赋能” 的核心模式塑造企业全新管理方式,是软件深度融入企业管理的最佳实践载体。它串联起技术工程、数据管理、AI 运营与业务协作,帮助企业建立基于数据与 AI 需求的新型协作机制,最终推动组织从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到价值创造的全方位数智化转型,让转型从口号真正落地为可持续的增长实效。

依托方法论+技术+产品+实践支撑,科杰科技成功服务生产制造、工业、能源、金融、零售等20+行业近200个大型组织,为其量身打造适配业务需求的数据基础设施与数据底座,落地效果显著。同时,科杰积极响应国家数字中国、数据要素等相关政策,深度参与政府侧数据基础设施及可信数据空间规划建设,承接国内多个关键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及先行先试示范区项目,让核心能力在政企双场景中全面落地,持续拓宽数据价值释放路径。

同时,科杰科技主动走向海外市场,将国内先进的技术、产品与方法论,输出到海外国家和地区,助力当地构建AI时代发展的核心能力,推动当地人工智能产业与数字经济的发展,与沙特、新加坡、南非、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全球多国的客户建立了深厚合作关系,与全球伙伴携手,共筑产业新优势,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