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靶向治理违法违规行为 资本市场主体合规意识显著提升

发布时间:2025-07-04 10:20:46
阅读量: 122

今年上半年,在“快、准、狠打击违法违规,既抓早、抓小、抓苗头,更打大、打恶、打重点”的理念指引下,监管对财务造假、信披违规、短线交易、资金占用等资本市场重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靶向治理,市场主体合规意识显著提升,市场生态持续净化。

据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官网数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沪深北三大证券交易所累计针对160家A股上市公司的258起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采取监管措施,相较去年同期,涉事公司数量下降70.26%、违法违规行为下降60.91%。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精准处理违法违规行为,监管机构强化了对市场的监督力度,提升了市场规则的执行效果,减少了违规操作的空间,从而提高了市场的规范化水平。随着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投资者信心的增强,资本市场将更加成熟和理性,长期资金和机构投资者的占比将逐步提升,市场将朝着更加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紧盯信披违规与拖延整改

从上半年监管实践来看,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仍是资本市场的“顽疾”。数据显示,上述258起违法违规行为中,有101起涉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占比达39.15%,稳居违法违规类型首位。

具体而言,违规情形呈现多元化特征:既有定期报告数据失真、延迟披露等传统“病灶”,也存在公司日常治理中重大事项未及时披露、关联交易隐瞒等隐蔽性风险点,暴露出部分市场主体规则意识淡薄、内控机制失效的深层问题。

值得警惕的是,个别公司存在长期系统性披露违法违规行为,如上交所于1月27日针对某上市公司采取通报批评监管措施,剑指其连续多年发生关联交易,但均未按规定履行关联交易审议程序并及时披露的问题。

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律师朱奕奕对记者表示,对投资者而言,信息披露是其了解并评估公司价值的重要依据,信披违规将极大影响投资者信心;对市场而言,信披违规会导致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从而降低市场透明度,扰乱公平的市场秩序。

正因如此,如何解决这一“顽疾”成为净化市场生态的关键命题。在田利辉看来,未来监管需要强化法规建设,不断完善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追究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还需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公司管理层的信息披露意识,定期举办培训课程,确保其了解最新的法规要求。

此外,“拖延整改”的问题也值得关注。例如,2月份,上交所先后对2家上市公司采取监管措施,其中1家经多次监管督促后才披露相关澄清及风险提示公告;另一家则迟迟未完成原控股股东非经营性占用公司资金整改。4月份,上交所再次对某上市公司采取公开谴责措施,直指其经多次监管督促仍未如实披露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的情况。

监管对信息披露等“顽疾”与“拖延整改”等新问题的持续紧盯,既彰显“零容忍”的决心,也折射出资本市场治理的复杂性。田利辉表示,监管部门需继续坚持“严监严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执法力度;同时,加强与市场各方的沟通,及时回应市场关切,提升监管透明度和公信力。

靶向施策提升监管精准度

今年上半年,监管部门秉持“抓早抓小抓苗头、打大打恶打重点”的工作原则,通过靶向施策不断提升监管精准度,既形成对市场违规行为的强力震慑效应,又督促市场主体合规意识不断提升。

整体来看,上半年交易所针对258起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采取的监管措施中,包括116份监管工作函、21份监管警示、59份通报批评、49份公开谴责以及13份公开认定期限内不适合担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纪律处分。

其中,13份公开认定不适合担任董监高的纪律处分均指向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虚假记载问题,这充分表明监管正以“零容忍”态度严打财务造假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通过精准锁定资本市场“毒瘤”,释放出“露头就打、打则从严”的强烈信号。

证监会日前再次明确表示,坚持“追首恶”与“打帮凶”并举,进一步强化对造假责任人及配合造假方的追责,通过强化行政、民事、刑事立体化追责体系,全面惩处财务造假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配合者,坚决破除造假利益链、“生态圈”。

此外,除了对财务造假这类重点违法违规行为施以重罚之外,监管部门还同步强化“抓早、抓小、抓苗头”,将风险隐患遏制在萌芽状态,切实防范“小问题”演变为“大风险”。

例如,深交所1月10日对某上市公司采取监管措施,直指其临时股东大会中存在的合规瑕疵——律师事务所对现场参会股东核验不到位、监票流程不规范,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亦存在表述不严谨问题。监管部门通过对程序瑕疵的及时指正,避免合规风险累积升级。

在朱奕奕看来,精准的监管措施增加了违法成本,遏制了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维护了市场秩序的稳定性,提高了市场透明度,进而增强投资者信心、提升市场交易活跃度。长远来看,这有助于平衡市场风险与回报,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保障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