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只是想在租房平台上换一套两居室公寓,上海的张女士却让自己掉进一个不大不小的“陷阱”里。
她是某租房平台的老客户,和同事在上海市闵行区与他人合租了一套5居室公寓中的两间房。最近,她和同事想把这两间房换租成一套两居室公寓,却因“管家未告知就签订了电子合同”,被平台收取了相当于51天租金的违约金。
上海市奉贤区的周女士也在想办法维权。她通过某同城服务平台购买了2700元“钟点工全年包换”年卡,并找到了一位钟点工,如今,这位钟点工工作一个月后就不见了,与她联系的客服也不回微信、不接电话,当时签订的电子合同也找不到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随着电子合同的兴起,不少擅长使用各类App、眼神清楚、具备法律常识的年轻人,也常常面临签订电子合同“踩坑”投诉无门、维权困难的窘境。
仅以上海市12345市民热线向记者提供的数据为例,今年8月1日至9月12日,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有关某品牌租房平台“违约”“电子合同”“自动扣款”3个关键词方面的市民投诉就有83件。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也有众多消费者投诉“在不知情情况下签订电子合同”的案例。这些人大多面临支付违约赔偿金等窘境。
App上点几下,违约金自动“找上门”
最初,吸引张女士换租的是租房平台推出的“免费换租”政策。即可以将客户名下一套合租房换租为整租房,不收取违约金。张女士在该平台有两个租赁订单,其中一个可以免费换租,另一个与平台管家协商,可以通过App申请“在线转租”。如果该订单在15天内找到新的租户,就不再需要支付违约金;如果找不到新租户,张女士最多按原计划支付45天的违约金。
然而,申请“在线转租”后的第12天后,张女士无意间在App上点击了“转为退租”按钮。这时,App开始“自动计价”了。她的违约金包括一个月房租,加上12天“在线转租期”租金,再加上15天未提前告知违约金,共计57天房租。
管家后来告诉她,在App的相关页面上,“转为退租”按钮旁边还有“不再转租直接退租”这一选项,选择后者,张女士就不会再被收取12天“在线转租期”租金。
但张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在点击“转为退租”后App直接跳出了违约金数额,且不能再退出返回原界面重新操作。“操作失误不可以返回原页面,直接就计价了。”多次维权后,她还是支付了相当于51天房租的违约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在上海市12345热线中,“自动扣除违约金”是消费者针对该平台投诉最多的一项。上海的一位房东和她的租客均遇到了这类问题,他们在与租房平台签约时,未被管家告知提前退租需要支付违约金等事项,“签订电子合同,什么都没有告知,就让签”。退租时,两家都被扣除了一个月租金。
在同一租房平台上,一位房东在收到房租后才发现,自己欠下该平台一笔13万余元的房屋装修款,现在每月要向平台支付2238元装修费,以及442元管理费。如今,她的一套位于上海浦东的一室一厅房产,每月只能收到2600元租金,而同一小区相似房型的租金约为5500元。
她与该平台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里约定了这笔装修款,但这位房东称,自己是在完全不知晓合同内容的情况下,在该租房平台门店内被“管家”引导使用手机现场签订电子合同的。记者查询发现,这份合同多达41页,“让我拿个手机一直往下划,啥也没说,就划到最后签了个字”。
签完电子合同,客服和合同都消失了
记者注意到,上海市相关部门针对12345上的有关电子合同的投诉,大多都以“建议通过司法途径进行维权”作为回复。
但是,当周女士想要通过司法途径维权的时候,她面临的难题是,打开原来的电子合同链接页面显示“超出安全期限,短信链接已失效”。
目前,周女士只能在聊天记录里找到一张电子合同最后一页签字页的图片,“上面只有我的签名,是我多次索要合同后,这个客服发给我的一个截图,上面一点合同内容也没有”。
她记得,自己当时通过某家政服务平台请钟点工的时候,客服承诺,只需要一次性支付一笔2700元的服务年费,就可以享受“钟点工全年包换”的服务。这笔费用,比周女士平时找钟点工支付的中介费贵了1000多元。支付宝付款记录显示,周女士把这笔钱打给了该平台。
上述客服上门向周女士详解了服务内容等,但他却没把纸质版合同带给周女士,而是给了她一个“家政加”的链接,并在周女士家中指导她通过该链接完成了电子合同的签署。“他就告诉我,所有他讲给我听的合同内容都在电子合同上了,叫我直接签字。”周女士说。
周女士去年11月付费,而这名钟点工工作一个月后,就离职了。此后,周女士多次催促平台为其另行推荐钟点工无果,“每次问,都说正在找”。今年3月开始,这名客服开启了“微信不回、电话不接”的模式,“给他打了10多个电话,都不理”。
律师提醒:口头承诺都不算数,要看清电子合同
记者注意到,有关这种电子合同签约过程中,消费者或当事人的投诉几乎都集中在“未被事先告知合同内容”和“找不到电子合同”上。
然而,目前很多平台都在使用“电子合同”。一些电子合同的签订过程本身,就为消费者后续维权带来隐患。
上海申同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衡告诉记者,一般的纸质合同至少是A4纸大小,而电子合同通常只有手机屏幕大小,这给合同相对方阅读并理解合同内容带来挑战,“一份几十页的合同,即便是打印出来,不是专业律师也很难逐字逐条看下来,何况是一个普通人面对电子合同”。
他指出,电子合同同样具有法律效力,故签订合同前,双方应明晰合同中的约定,尤其是数字、金额等重要细节。
但大多数用户,不太懂得如何针对“构成欺诈”的问题进行取证。张衡说,绝大部分个人缔约方在合同签署前,没有对缔约过程保留证据的意识,在发现自己可能受到欺诈后,也很难重新固定证据,因此很多人都面临“举证难”的问题,要么认亏继续履行合同,要么解除合同并支付给对方违约金。
这种情况在涉及电子合同时更甚,很多人在签署电子合同时,往往是在对方业务人员的指导下,在屏幕上点几下按钮,就完成了合同的签署。
张衡提醒,每个人签约都要慎重对待,“没看清,不签字;没看懂,不签字”。他建议,当事人对合同签约过程进行存证,有疑问的,要让对方解释清楚合同的意思。签署电子合同后,要保存好文件,以便未来维权时举证。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