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浪潮奔涌,AI时代已至。在不可逆转的数字化浪潮与深度交织的全球化背景下,人类世界正处于一场产业格局重塑、行业深刻变革的风口浪尖。人工智能技术的重新崛起,并快速在千行百业中应用,不仅成为行业创新的技术奇点,更是驱动数字化转型迈向深水区的核心动力。
DTinsight 原创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产业形态、商业模式与价值链。正如联想中国政企业务OEM客制化解决方案业务总监盛萌所言:“当前正处在一个技术爆炸性发展、产业格局深刻重塑的时代,人工智能、边缘计算、混合云、绿色计算等前沿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千百行业,催生着无限可能和全新挑战。”
盛萌 联想中国政企业务OEM客制化解决方案业务总监
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与无限可能的未来,盛萌强调,联想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设备与解决方案提供商,深知单打独斗无法应付复杂的未来,真正的创新需要开放的平台、紧密的生态协作和深度的商业融合。
上个月,以“助力创新 赋能未来”为主题的联想OEM创新论坛应势而至,与会嘉宾齐聚深圳,聚焦“AI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共探技术与商业的深度融合,深挖发展创新机遇。
01 解码AI落地难点 加速创新引擎
近年来,在数字化的浪潮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迭代,无疑成为全球最火热的话题。从ChatGPT的发迹到大模型“六小龙”出世,从“百模大战”到DeepSeek开源,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和驱动力。
韦青 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需要在应用场景中释放价值,然而,AI技术从概念到产业规模化应用并非坦途,不仅要跨越数据质量的桎梏、技术鸿沟,还要穿透算法与行业的矛盾,更要经历场景适配的考验。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在联想 OEM 创新论坛上发表了《AI落地的次第与难点》 的主题演讲,他认为,真正技能不是追上最先进的技术,而是让企业能力和产品能够与技术的进步相匹配。
AI作为一种技术创新和时代潮流,其火热程度让一众企业望而不及,更徒增了许多神秘感。AI应用落地备受行业瞩目,韦青提出“三有”技术落地次第论。他表示,我们的思想要与时俱进,才能在AI面前不会成为后无来者。对所有企业而言,需要拥有AI技术,并内嵌在所有流程中有用,进而通过AI技术产生赋能作用,即为有作用,提供赋能服务。
当前,大模型的普及让企业拥有技术基础,但真正实现与业务内嵌的关键,将组织运营中的经验、逻辑等隐性知识被模型学习,成为大模型赋能业务的一大挑战。对此,韦青认为,联想 OEM 业务通过技术手段助力客户实现既能提炼显性知识,又能挖掘隐性经验,并能够进行知识资产的数字化沉淀与转化,切实为客户注入 AI 赋能的核心价值。
在数智化转型道路上,联想不仅拥有洞察力和战略定力帮助客户做出更好的商业决策,其另一大优势在于重视合作伙伴协同作用,携手推动了智能转型进程。联想与伙伴英特尔在智能边缘领域的合作,加速了创新和落地进程。
陆英洁 英特尔 CCG 中国边缘 HEC GM
目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释放潜能,但其效能的完全发挥,离不开边缘计算的强力支撑。正如英特尔 CCG 中国边缘 HEC GM 陆英洁所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边缘计算不仅呈现三大发展趋势,更是渗透到社会、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从边缘计算的趋势上看,首先,越来越多企业应用和数据,在边缘进行运行、处理和存储;第二,随着AI技术的发展,边缘变得更加智能;第三,生成式AI正融入到企业生产过程中,为企业带来复合增长。
面对越来越多企业应用数据在边缘进行运算、存储或分析的现状,陆英洁认为存在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有些场景需要考虑隐私安全;二是有些场景存在实时性;三是有些场景的数据量非常大,需要考量网络传输的成本。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化,与普通AI相比,生成式AI有了质的飞跃,不仅节省了时间提升了效率,更降低了成本。陆英洁指出,边缘计算作为AI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让智能变得无处不在,正将智能化推向实时化、场景化、普惠化的新高度。
02 全球协同&本土筑基 联想OEM业务双擎驱动
随着全球化浪潮不断演进,企业技术创新也在跨国的资源流动中焕发新生。这不仅需要企业拥有技术创新的细胞,更需要企业以全球视野参与到世界商业协作与竞争中。联想 IDG Commercial OEM业务全球市场开发与战略总监 Johanny Payero表示,联想作为深耕 OEM 领域的行业标杆,早已将自身的制造基因融入全球产业链,并与诸多生态合作伙伴协作,帮助引导客户完成智能化转型之旅。
Johanny Payero 联想 IDG Commercial OEM业务全球市场开发与战略总监
当全球企业深陷“30%智能转型项目因资源与数据短缺而失败”的行业困局,联想以九年深耕OEM市场的实践经验,交出了一份“生态协作”的破题答卷。依托“智能技术普惠”战略核心,联想构建四大价值支柱:从目标驱动的技术创新、覆盖50余市场的全球生态网络,到“口袋云到终端”的全栈解决方案,直至未来导向的AI技术布局——形成贯穿企业转型全周期的护航体系。
联想OEM客制化解决方案独创“从图纸到量产”五阶服务模型:预设计阶段,专属实验室提供工程验证与海事等特殊认证支持;开发测试环节调用全球资源加速定制化落地;联合上市期协同营销强化方案曝光;成熟阶段优化设备生命周期管理;过渡期更以透明化硬件迭代规划(如联袂英特尔延长CPU生命周期)降低升级风险。
可预测硬件迭代、AI驱动创新流程、深化伙伴关系成为联想走向成功的三大关键因素,联想的OEM生态网络印证着“独行者速,众行者远”的智能变革真理。
梁伟军 联想 OEM 团队解决方案架构师
除了以国际化的视角赋能服务每一个客户,联想 OEM 客制化解决方案团队始终将本土视为生长的根基,构建起“全球网络+本土智慧”的双轮驱动模式。联想 OEM 解决方案架构师梁伟军,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联想中国区OEM事业部的能力。
人工智能的进化离不开“端、边、云、网”的技术基座,而在四者协同之下,“智” 的价值才能得以释放,联想作为科技赋能者,推出“联想3S 战略”以“端-边-云-网-智”全栈布局推动 AI 落地,通过开放灵活可靠的OEM解决方案平台赋能合作伙伴,共同为客户创造超越预期的价值。
联想OEM客制化解决方案,为行业客户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体现出了“5+4”的核心价值。五大价值为,全球合规标签预置美洲、欧洲、东南亚等主流地区认证,显著降低客户出海合规成本;无标识定制支持去除联想Logo并提供客户品牌植入空间,实现设备外观专属化;制造优先级保障OEM订单快速投产交付;额外90天维保延长专属机型保修期,助力产品测试阶段降本增效;延长生命周期供应使台式机、工作站等产品生命周期延长4个季度以上,确保持续稳定的硬件支持。
核心价值的释放需要四大核心能力提供全面支持,首先,技术团队提供原厂测试服务,完成POC方案验证;其次,原厂代采整合外部设备资源;第三,原厂安装实现定制化部署;第四,VIP专属的原厂服务配备7×24小时响应团队,构建端到端保障。
03 携手共绘业界生态 共赴科技赋能之路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科技创新成为商业破局的密钥,联想始终以深耕行业的技术积淀与全球资源网络,与合作伙伴携手搭建价值共生的舞台,让科技力转化为共赢力,在数字化浪潮中共绘商业新蓝图。
徐磊 TES 中国总经理
在联想OEM创新论坛上,TES 中国总经理徐磊揭示了技术转化与产业智能化的融合路径。他表示,从2000尼特高亮抗眩光显示屏到毫米波雷达手势交互系统,到功耗低于20mA的户外太阳能设备方案,从智慧厨房方案中POE供电与AI语音识别深度整合,到实现3D建模即时打印假牙支撑口腔数字化市场,TES携手联想OEM客制化解决方案,推动技术创新赋能全球场景落地。
张洪波 无问芯穹端侧解决方案总监
无问芯穹端侧解决方案总监张洪波,发表了《释放无穹算力让AGI触手可及》的主题演讲。他表示,今年2月份,无问芯穹与联想共同推出了“端模型+端软件+端芯片”一体化终端解决方案。其技术体系多元异构、软硬协同,打造连接多种模型与芯片的 AI 基础设施新范式。
面对大模型发展趋势,张洪波认为,单一文本模型难以满足端侧场景的复合需求,多模态架构成为必然趋势,而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大模型思维推理存在响应延迟问题,亟需优化端侧推理效能。
【专题讨论环节】
此外,在专题讨论环节,全球OEM 市场开发与战略总监 Johanny Payero与全球OEM 产品开发总监 Darde Hammie、全球OEM产品&服务总监 David Harris、全球OEM项目管理总监 Pamela Bittner,围绕OEM业务发展&未来方向、如何通过OEM赋能AI在企业级场景中的落地以及相关项目流程及客户支持服务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04 写在最后
AI技术创新犹如星辰照亮场景旷野,生态协作正成为AI落地的核心引擎。打通硬件创新、算法优化与行业应用场景痛点,成为推动AI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联想OEM创新论坛乘势而来,携手合作伙伴、推动技术创新,构建“技术-场景-伙伴”三位一体的协作网络,实现千行百业“为每一个可能”的愿景。未来已至,唯协作、开放、创新者赢得最后胜利。
标签:DT专栏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