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新中国成立后,把解决人民的温饱作为第一要务,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巨大飞跃,农民生活正向全面小康迈进,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我国人地关系紧张,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农民无法仅靠三五亩地实现富裕,农民、农村无法靠自身实现资本积累。“三农”问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需要全党全社会和各级各部门共同行动,坚持“农民至上”,持续推动“三农”问题解决。
外出打工土地不能“撂荒”
农村轻壮劳动力流向城市后,农村土地耕作的主要人群是50-60岁以上的老年人,劳动力缺乏,种地不赚钱,弃耕、撂荒、成了农村的老大难,无数“撂荒地”背后正是广大农民说不尽的苦衷和心酸。
种一年的地不如打一个月的工收入高,每家三五亩地,在外打工没时间耕种,智能农机作业效率高,可小户经营,购置一整套设备不划算。解决撂荒问题,实际是解决“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的问题,和如何保障农民种粮利益的问题。
山东省供销社在全国首创土地托管服务,全托管加半托管模式方式,实现农民打工种地两不误,全托管就是耕、种、管、收、加、贮、销等全程化服务,半托管服务就是多环节服务,这一做法已在全国推广,被山东省委省政府称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新模式。
按山东省供销社的话说,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为农民打工。2021年,山东省供销社系统实现托管服务2900万亩,实现社会化服务5880万亩次,有效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只要有“邑有荒土愧俸钱”的为民情怀,为外出打工的农民打工,耕地就不会撂荒。
县域商业建设“疏通”是重点
当前,加强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建立完善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对疏通国内大循环,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县域流通体系建设难点在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不能搞简单的重复建设,要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办农民所需,坚持市场经济原则,把农民生产生活的难点作为重点,在增强农产品上行能力、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创新流通业态和模式上下功夫。要发挥供销社组织体系和经营服务网络优势,促进日用品、农产品、快递、农资,再生资源等多网融合,不断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需要。
围绕解决农产品卖难和走不远问题。自家生产的农产品是否卖得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需把小农户与大市场相连接起来,发挥供销社农产品上行渠道优势,发展销售带动型合作社。在生产端,制定生产标准,引导合作社发展基地,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品牌化销售;在销售端,通过城乡商超、农批市场、中央厨房、电子商务等渠道,解决合作社农产品卖难问题。
供销社要发挥合作经济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三大接点、两大系统、一体化网络建设,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等形式,布局建设县域公共型产地冷链物流设施,按照“1个县域产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N个田头保鲜仓”模式,为小农户、农民合作社等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农产品采后预冷、仓储保鲜、冷链配送等综合服务,提高产地商品化处理和销售能力,积极打造重要物流节点冷链物流建设、重点农贸市场标准化冷链储备中心,推动化解生鲜农产品浪费和走不远的问题。
围绕解决农资经销向现代农业综合服务转型问题。农民凭经验种地,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不仅多花了冤枉钱,还造成土壤酸化,农作物有害物超标。供销社农资经营企业要充分体现经营性和公益性,向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
推动系统农资企业联合合作、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畅通基层供应“最后一公里”。优化农资供应和服务,打造农业生产资料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综合配套,延伸服务能力;深入实施“绿色农资”行动,推动肥药减量增效,利用农资经营网点、经营设施、业务人才优势开展农业信息咨询、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以及在线诊断,强化科技供给服务;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集成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肥、统防统治等为政府提供购买服务。
在县域商业建设中,只有把农民的难点作为重点,才能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日益增长的现实需要。
坚持农民至上助力乡村振兴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均年收入27美元;1978年时我国有贫困人口7.7亿,其中97%在农村;2014年时我国有农村贫困人口7000万,2020年中国全部实现脱贫。中国人民历史性地消灭了绝对贫困,并全面奔向小康。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历史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中国奇迹。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农民至上。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核心是产业振兴。
政府除加大对“三农”财政支持力度外,更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更多的反哺农业,流向“三农”,打造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把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留给农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投资农村就是以实际行动在防止大规模返贫做贡献,关心关爱农民就是关心我们自身的“粮食安全”,只有坚持农民至上,真正为农务农姓农,才能把“三农”问题解决好。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