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先行”中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09-20 12:08:12
来源: 中国网
阅读量: 5963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当代国人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当中,我们应当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尤其是把握乡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以共融之径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以互通之谋推动乡村建设与致富前景。

坚定“文化风向标”,找准乡村振兴“大方向”。“青史如镜,鉴照峥嵘岁月;初心如炬,辉映复兴之路”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更是历史生成的深刻经验。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党的优势,以基层党组织为依托,有序推进文明乡风蓬勃发展,尤其针对于乡村地区的不良风俗,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举起手中的“定向之旗”,规整乡村“行进队伍”。唯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乡村振文化方可得以延续兴盛,并以此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铺展“文化人民路”,牢记乡村振兴“关键词”。《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归根结底,乡村文化的建设是为人民服务,坚持以村民为中心是合理之举,更是本质要求。基层党组织应当充分调查了解村民的文化发展需求,以需购买文化产品,丰富乡村文化建设体系。坚持推进“三农”主题文艺作品的创设,打造更多具有乡村本土文化特色的产品,增加优秀文化供应,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

聚合“文化资源库”,增强乡村振兴“新活力”。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乡村文化建设需依托本土特色,譬如乡村地区古建筑。传统古建筑是承载乡村地区生息繁衍之历程的记忆,更是延续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依托。新时代乡村地区的发展建设要保护好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以新时代内涵赋予古建筑及其所代表的乡土文化新的发展空间,在时代更迭的进程中持续迸发新生活力。“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乡村地区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需要借力新时代技术,在融合现代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加强乡土文化独特性,以新媒体平台为托举,赋能乡村文化发展新动力,将无形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有 形的财富,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将为乡村创建文化品牌,助力乡村文化产业成链条、成体系,打造乡村文化市场,助推乡村振兴蓬勃发展。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