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委驻贾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扎根沃土绘就乡村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4-06-05 15:16:43
来源: 中国网
阅读量: 35861

“东大姐,今天做了几个宠物窝?上个月收入怎么样?”

“今天做了七八个了,上个月收入3000多元呢!”

贾汪区江庄镇大路村,几名工人正在宠物用品加工厂内忙着缝制猫窝。这段时间,佟星每天都会到厂里来转一转,问问生产和订单情况,了解厂里还有什么困难。

佟星是徐州市委驻贾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队员、江庄镇大路村驻村第一书记。

被叫作“东大姐”的东常英是大路村村民,往年因为需要照顾家庭,没法出远门打工,没有收入。今年不一样了,佟星引入宠物用品加工项目,让村里20余名像东常英一样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3000余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

5月,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忙碌的季节。广大驻村第一书记正在田间地头、群众身边忙碌着,肩负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

建强战斗堡垒、发展富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改善人居环境、解决群众难题……自2022年10月徐州市委驻贾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进驻贾汪以来,来自市农科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后方单位的13名驻村第一书记,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深深扎根田野沃土,和当地党员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写下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授人以渔 壮大集体经济

5月9日,在位于江庄镇大路村的村集体企业徐州金晟邦商贸有限公司,货架上摆放着地瓜干、薯饼、薯粉等产品,甘薯包装盒上的一段话格外引人注目:“革命年代,不拿农民一个红薯;新时代,帮农民卖好每一个红薯。”

该村驻村第一书记佟星,来自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他到村工作后,深入走访调研,了解村情,把发展特色甘薯种植项目作为增加村集体收入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后方单位资源,推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大路村建立挂钩帮促关系,探索建立“消费助农+联企助村+志愿服务+产业发展”的帮促新模式。

“我们流转70余亩土地,由市农科院提供优质种苗和种植技术,市退役军人企业家联合会出资20万元作为甘薯种植项目启动资金,在流转土地上种植鲜食甘薯。”佟星说,村里成立徐州金晟邦商贸有限公司,通过市退役军人企业家联合会,动员会员企业进行消费帮扶,为村集体增收近30万元。

在吉爱宠物用品加工厂内,几名工人正在忙碌,缝纫机踩踏得“飞起”,周围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宠物用品。厂里地面平滑整洁,这是佟星买来水磨石贴纸,一块一块拼贴而成的。为了促进村民增收,佟星积极争取该项目入驻,为20余名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

“2022年,我们村集体收入为50.21万元,在佟书记的帮扶下,去年达到80万元。”大路村党支部书记孙清堂说。

茱萸山街道龙门村,山林资源丰富。来自市科协的驻村第一书记金海滨,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带领大家建设鸡、羊特色生态养殖基地。他们从山东引进80多头黑绒山羊和1500多只鸡,在山林中放养。由于绿色健康口感好,供不应求,实现集体增收十余万元。

此外,作为汴塘镇北吕村驻村第一书记,来自市生态环境局的王明引入光伏发电、甘薯种植等项目,预计年可增加集体收入近30万元。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村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工作队队员牵头带领村集体创办农产品经营合作社、商贸服务公司、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特色农产品种植、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储藏保鲜、农产品营销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引导产业发展。”贾汪区委常委、副区长,徐州市委驻贾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队长孙扬说,针对1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基本情况,以及后方单位行业优势和工作队队员的个人专长,制定了因人而异、因村施策、一村一产、整区推进的工作思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切从实际出发,开准方子,找对路子,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才能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锚定产业 赋能乡村振兴

汴塘镇河泉村乡村振兴产业园内,有一座占地约600平方米的汴塘煎饼标准化生产车间,工人们正抓紧生产;紧邻的甘薯深加工车间已初具规模;流转的20亩土地,已经种下甘薯。

“目前正在为甘薯深加工车间购置生产设备,你看,从这里进料,这里切块,这里烘干……”河泉村党总支书记赵洪国指着设计图向记者介绍,“孙书记的帮助指导,让我们的发展路子越来越明晰。去年村集体收入实现50多万元,今年突破70万元,没问题!”

一年多以前,这里完全是另外一种情景。河泉村属典型的高亢丘陵山区,村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村经济发展缺乏抓手和方向,2022年村集体年收入31万余元。

孙扬包挂河泉村以来,经过调查摸底,发现该村土地适合种植甘薯、花生等作物,而3间“闲置”厂房,完全可以进行改造,依托市农科院资源优势,用于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业态。作为远近闻名的品牌产品,汴塘煎饼的产能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于是,建设甘薯、花生等新品种示范展示基地,扩建汴塘煎饼生产车间,引入甘薯深加工项目的构想产生了,帮促项目和资金筹措方案也陆续提出。2023年2月,河泉村召开全体党员干部群众会议,最终确定建设河泉村乡村振兴产业园项目。

如今,20亩甘薯、花生等新品种示范展示基地,每年可增收7万余元;新扩建的汴塘煎饼标准化生产车间,解决劳动力就业20余名,人均年收入增加3万余元,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甘薯深加工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以后生产的快手杂粮粥、薯丁、薯块等将销往各大商超……

在位于江庄镇的旱粮作物示范基地,一行行薯垄整齐排列,成片的薯叶随风翻动,一根根黑色的滴灌管正为薯苗输送养分。“这里完全实现机械化起垄、种植,水肥滴灌智能化操作,大概3个月就能迎来收获期。”市农科院党委书记宋庆科说。

甘薯是贾汪传统栽培作物,至今已有100余年的种植历史。2021年,市农科院与贾汪区政府签订了甘薯产业共建协议,并在江庄镇高村承租土地600余亩进行旱粮实验。工作队入驻以来,为加快贾汪区甘薯产业提档升级,争取到后方单位市农科院自有资金3200万元,在江庄镇建设旱粮作物示范基地,该项目于去年7月份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年底建成。

科技赋能,助力产业振兴。据悉,作为后方单位,市农科院还根据贾汪各乡镇特色产业情况,专门配备了科技服务队伍,提供贴心服务;开展农技专家送技下乡累计150余人次,提供专家技术指导;推进农民培训提质增效,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培养了一批“土专家”、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甘薯产业提档升级,汴塘煎饼呢?为何不能拓展外延产业,为煎饼礼盒做配套酱菜?汴塘镇茸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明,依托后方单位江苏技师学院的专业优势,经过十余次的磋商、调研、谈心、再论证,带领村干部攻克了资金、场地、设备、技术、人员等种种困难,全力打造茸山村酱菜厂。

为了保证口感和品质,杨明根据后方单位专家提供的辣椒酱配方,在宿舍里一次次熬制、试验。村里没有工业用地,加工厂设在哪?党员干部会上大家讨论后一致同意将村委会办公地点改造成工厂,一切为集体经济发展让行。村委会“搬家”的那一刻,杨明说了一句话:“没有退路,唯有向前!”破釜沉舟的决心,令在场党员干部久久不能平静。

破釜沉舟,带来柳暗花明。去年9月试运营以来,生产的茸山辣椒酱、牛肉酱等产品市场反响很好,目前已销售4000余箱,增加集体收入20万元左右。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徐州市委驻贾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聚焦标志产业、外延产业、优势产业,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努力打造符合贾汪实际、具有贾汪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精准助力贾汪乡村全面振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塑形铸魂 打造和美乡村

塔山镇沟上村姚庄自然村“幸福小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内,有的村民在棋牌室打牌娱乐,有的村民在使用体育器材健身。这里提供老年助餐、矛盾调解、积分兑换、文娱休闲等服务。“幸福食堂”门外挂着当日午餐菜单:土豆鸡块、炒菜花、米饭、鸡蛋汤。“这里环境不错,没事的时候经常过来,下下棋、聊聊天、看看书。”75岁村民单兆民说,“而且一天只要5元钱,午餐晚餐都有地方吃了,很方便!”

这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是来自市体育局的驻村第一书记王振,积极利用后方单位提供的帮促资金和捐赠的体育器材等打造而成的。他还联系为企业职工提供配餐服务,用于补贴“幸福食堂”的开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临近午时,位于贾汪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瓦房村的楝树休闲长廊里,传来悠扬婉转的唱戏声。只见五六名村民围桌而坐,有人弹琴伴奏,有人尽情歌唱,有人闭目打着节拍……200多棵楝树,枝头挂满紫色的小花,树下分布着凉亭、石桌、石凳、法制展板等。“这个地方景色优美,很适合老年人休闲,我们每天都来这里,心情特别舒畅。”村民曹中东赞不绝口。

来自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驻村第一书记戚厚德,积极争取资金,为瓦房村打造楝树休闲长廊,配套3个凉亭、10套石桌石凳、1套健身器材,打造市民休闲的场所、普法宣传的阵地,并常态化开展法制宣讲,推进成风化俗。此外,他还推动建立“网格吹哨,乡贤调处,法庭跟进”调处纠纷模式,在瓦房村创建“无讼村居”品牌,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在塔山镇阚口村大阚口自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外,分布着小花园、小公园、小菜园、小果园,满园月季飘香,随处可见印有古诗词的标牌。来自市住建局的阚口村驻村第一书记俞强,协调落实项目资金40万元,协助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将一片洼地改造成了多功能休闲空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驻村第一书记们积极助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各显其能。

资源共享 实现精准帮促

5月9日晚,工作队微信群里问候信息不断,暖意融融。原来,当天是一名队员的生日,大家在群里纷纷送上生日祝福。“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非常温暖。”队员王振说,“平时在群里互通信息,谁驻村工作有困难,哪些资源能共享,大家会集思广益、共同面对。”

据了解,工作队通过创新推广“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队友互助、共同致富”四种模式实现精准帮促。从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入手,打破一个后方单位包挂一个村的格局,充分释放各后方责任单位资源“外溢”效应,实现资源共享。在项目申报、示范基地建设、农房改善、农村道路提档升级等方面,通过在工作群发布,有需要的队员在群内反馈,其他队员共同努力帮助其争取项目,实现信息互通。队员们吃住在镇、工作在村,无论在生活上、工作上遇到什么困难,都能相互联动、就近帮助。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队友互助,最终实现共同致富。“单打独斗,不会成功。13个帮促村一盘棋,全体队员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合成一股力、聚成一条心,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对此,孙扬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工作队坚持以党建引领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和关键点。针对各村支部党建、产业、集体收入等不同需求,组织市后方责任单位党组织与贾汪区1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一对一”结对共建。通过开展支部共建、“党建+”“主题党日+”活动,促进后方单位与挂钩村工作上结对子、产业上引路子,实现“1+1 >2”的效果。

用心用情 办好民生实事

江庄镇江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胡清伦,依托后方单位市总工会的资源优势,协调社会资源为村硬化道路450米、更换路灯100盏,推进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

贾汪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曹庄村驻村第一书记鲍涛,依托市纪委监委机关,争取项目资金对村级为民服务大厅、卫生室等提档升级;推进农产品交易存储中心项目建设,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农产品就近销售问题。

贾汪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张庄社区驻村第一书记郑毅,依托市交通局协调项目资金帮助园区农路提档升级,拟修建道路8.2公里,计划投资400余万元。

汴塘镇北元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欣,依托市财政局筹措专项资金20万元,建造灌溉机井12眼,解决600亩山地灌溉用水难题;建设成立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汴塘镇新集村驻村第一书记朱志伟,来自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徐州市分公司,他积极开展入户走访排查、慰问困难群众,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

……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深情。一年多来,队员们一次次入户走访,每周至少5天驻村办公,为民办实事,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少村民恳切地说:“让驻村支部书记再多干一届吧!”

怎么才能干好驻村工作?“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实绩赢得民心。”孙扬用了三个“情”概括:有情怀、有情操、有情感。“没有‘情’,肯定干不好!”

“这些同志责任心强,工作思路清晰,很有敬业精神,敢为善为。”江庄镇党委书记王广东说,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推动产业发展、促进集体增收、帮扶困难群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我们当地干部群众结下深厚的感情。大家都不舍得他们离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鼓舞干劲,找准路子,实行全产业链跟踪帮扶。”贾汪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陆宝凤说,13个村13个主导产业各有不同,驻村第一书记们有思路、有举措,不仅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也让自身能力得到提升。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据统计,自2022年10月份以来,13家后方单位领导干部到挂钩村现场办公调研共计380人次,走访慰问低收入群众530户,发放慰问金和物品价值48.59万元。市后方单位共投入帮促资金447.16万元。自入驻以来,贾汪区1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共投入各级财政资金和帮促资金2925.90万元,参与实施帮促项目26个。

“聚焦当地所需,围绕‘五大振兴’目标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帮促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孙扬说,“下一步将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围绕甘薯、草莓产业,聚力打造产业集群,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