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草牧业助力呼伦贝尔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24-09-10 15:17:58
来源: 新华网
阅读量: 2003

初秋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依然生机勃勃,在位于呼伦贝尔海拉尔区的谢尔塔拉农牧场上,一片草地如同足球场绿茵一般,深浅绿色循环交替。

  这里是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谢尔塔拉公司天然草地恢复试验平台,4年前,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A类先导专项落地呼伦贝尔,60多家院内外单位科研骨干扎根草原,围绕生态草牧业开展系统集成性研究。

  “以小保大”守护草原最美底色

  “颜色较浅、长得较低的条带是退化的天然草地(对照区),颜色较深、长得较高的条带是中科院植物所天然草地技术研究组运用自主研发的‘退化草原快速恢复技术’恢复的天然草地(恢复区)。生物促芽、养分增效、水肥同步是该技术的关键。”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潘庆民介绍,该技术主要通过植物调节物质促进蘖芽分化,再通过补充养分保证分化的蘖芽生长发育为植株,同时充分利用早春的融雪水,使羊草促进剂和养分被植物快速吸收。

  数据显示,2021—2023年,草场改良后比区牧草产量提高1—2倍,优质牧草比例由15—20%提高到60—80%。

  据了解,这项技术2022年入选“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目前已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推广超过130万亩,在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兴安盟和河北省承德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技术恢复速度快,能够在1—2年内使草场恢复到接近未退化状态,恢复后效果可持续3—5年。”潘庆民说。

  这样的成绩对于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而言意义非凡,他曾有这样一个设想:把90%以上的草地都“圈”起来养着,只开垦10%的为耕地,种出优质饲草,一方面喂饱牛羊,进而丰富人们餐桌上的肉类食物,另一方面保护绝大部分的天然草地。

  他认为,草原牧区可以在“以小保大”理论指导下,发展小面积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地,大幅提高饲草供应能力,从而保护大面积天然草地,实现其生态功能的恢复和提升。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前提下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更好地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方精云曾经的大胆设想变成现实。

  据了解,“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项目在呼伦贝尔市落地实施以来,完成示范退化天然草地改良20万亩,生物量提高40%以上,累积推广改良天然草地100万亩以上。

  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

  在8月初召开的生态草牧业科技创新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认为,生态草牧业要从单项技术走向系统集成,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把科技成果转变成实实在在的效益。

  退化草原快速恢复技术在呼伦贝尔等地区累计推广130万亩;培育饲用燕麦、羊草等牧草新品9个,累计推广6万亩;人工草地累计推广10万亩以上……

  中科院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10年耕耘,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加快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为呼伦贝尔农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生态草牧业是协调生产和生态的重要抓手,生态草牧业亟需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种康说。

  截至目前,草牧业专项已申报和授权相关专利等199项,其中包括研发快速、高效的草地恢复技术,攻克苜蓿、羊草、甜高粱等育种、栽培技术,其规模化示范、年净增收达1亿元;此外还研发了饲草及秸秆青贮加工的高效菌剂,草畜产品增收效益达3000万元以上。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郭平表示,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推进生态草牧业建设,是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过程,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更加凸显,相关科技研发方向也更具针对性,有效实现科企双向互动、相互促进和共赢发展,一系列生态草牧业成果就地转化、应用和推广,有力推进了呼伦贝尔农垦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