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对暴雪的并购已经到了最后 关头,而微软在暴雪并购案中也受到 了一定程度的阻碍。美国的联邦贸易 委员会最近已经提出了一项针对暴雪 收购的法律起诉。另外,还有一些游 戏爱好者针对微软对暴雪的收购提出 了反垄断诉讼。
暴雪的并购案依然没有结果,但 微软那边却传来了一个更大的新闻。 根据路透社消息,微软将于 2023 年完 成对流媒体巨头奈飞 (Netflix) 的并 购。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 希望并购奈飞,并在多种设备上提供 视频游戏流媒体服务,从而加快其在 游戏领域的扩张。
从收购暴雪到看中了奈飞,微软在这方面的投入和专注, 远远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料。这两年网络产业一直处于低迷状 态,各大公司都在谋划着新的发展方向。虽然微软公司从游戏 业务上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润,不过不断地砸钱,还是让人有 点担心,Meta公司宣布进入元宇宙之后所经历的各种磨难令人 记忆犹新,考虑到奈飞庞大的体量,这个消息很可能会引起更 多的波澜。
游戏业务对微软意义重大
微软想要收购奈飞,最大的目的就是提升自己的游戏业务 实力。从微软的视角来看,要分析这桩传闻的真实性以及收购 的意义,首先就要考虑一下微软的游戏业务发展到了什么程 度,游戏对于微软到底有多大的意义。
首先,目前为止游戏行业虽然不是最主要的商业领域,但 是它的成长势头非常强劲,未来的发展也非常可观。微软的收 入主要来源于 Office 商用产品和云计算服务、LinkedIn、Win⁃ dows商用产品和云服务、搜索和新闻广告、游戏这几个方面。 2022 年第三季度,包括 Xbox 内容和服务、搜索和新闻广告、 Windows、Surface等在内的个人计算业务,微软共获得了145.2 亿美元的营收,是微软发展最迅速的业务之一。其中,以 Xbox为主的游戏业务,又是最具成长空间的板块。
财报显示,微软Xbox的内容和业务在2022年的头三个季 度持续增长。Niko Partners的资深分析师丹尼尔·艾哈迈德公 布的报告显示,微软Xbox在2022年第二季度刚刚创下了非圣 诞假期季度营收纪录。对于即将到来的年底旺季业绩,分析师 们自然也是相当看好。
从以往的统计中可以看到,微软的游戏业务一直处于上升 阶段,并且其涉足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微软的游戏业务在 2020财政年度的整体收益较上年同期增加了2%,而Xbox的内 容与业务也实现了11%的增幅。微软在2021财政年度的营收 为162.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7%,连续两年创造新纪录。
虽然微软的市场占有率并没有索尼那么好,收购暴雪也无 法形成垄断地位,但微软在游戏行业的营收却是节节攀升,市 场地位已经今非昔比。首席执行官纳德拉在第一季度业绩电话 会议中说,微软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的游戏主机市场都处于 领跑位置。
促使微软加大游戏开发力度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他们一 直在宣传却未能取得什么实质性进步的元宇宙计划。尽管微软 还没有发布正式声明,但是XR头显项目 Calypso已经被打入冷 宫成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实际上,该团队在2015年推 出 XR 头显 HoloLens2 以来就再没有推出过任何新的设计。关 于 HoloLens3 的传言很多但一直迟迟不见其踪影,据传 Holo⁃ Lens3在2021年就已停止研发。也就是说,微软把关于元宇宙 一切的希望,都放在了游戏业务上。
纳德拉毫不隐瞒自己对于元宇宙的雄心壮志,对于这个新鲜概念的发展前景,他一向是非常乐观的。他在2022年的微 软年度技术大会上表示,微软将继续深入研究元宇宙技术, “把真实的世界融入到电脑中”。相比于耗资巨大,又不是自己 所擅长的XR硬件,游戏所创造的数字世界,也能帮助他们踏 上元宇宙的征程。
值得关注的是,从微软的历史可以看出,并购已经成为了 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溯到1995年,在游戏部门 只有20人的时候,微软就买下了Aces工作室,这也是微软游 戏业务的首次重大并购。除此之外,曾开发出《机甲战士》的 FASA工作室、拥有《007:黄金眼》和《超级大金刚》等知名 IP的Rare,都先后被其收入囊中,他们甚至还动过收购任天堂 的心思。
由此可见游戏对于微软的意义。但微软为何会选择奈 飞呢?
奈飞的游戏价值平平
当一家公司和被收购联系在一起时,除了说明其业务具备 吸引力之外,多少也暗示了公司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才会成 为旁人的猎物。对于如今的奈飞来说,增长瓶颈确实是显而易 见的。
2022 年三季度,奈飞实现营收 79.26 亿美元,同比增长 5.9%,略高于市场预期的78.4亿美元;但净利润为13.98亿美 元,同比下滑3.52%。从增长曲线看,奈飞营收增速已经连续 四个季度下滑,净利润则是年内第二次出现同比下跌,两项数 据都不尽如人意。
从各地区的收入、用户变化来看,奈飞的天花板也相当明 显。数据显示,三季度北美地区仍是奈飞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总收入达到36.02亿美元,占比接近46%;欧洲、中东和非洲 市场收入23.76亿美元次之,拉美、亚 太市场的收入分别仅为10.24亿美元和 8.89亿美元。但该季度,北美地区净新 增付费用户仅为 10 万,增幅在各个分 区中处于垫底状态。
对于这份成绩单,资本市场当然不 会太满意。2022 年前三个季度,奈飞 已经经历了多次暴跌。1月24日,因为 财报表现不及预期,奈飞开盘跳水 20%,到4月公布下一份财报后,股价 再度单日暴跌35%。不夸张地说,几乎 每一次奈飞发财报前,投资者都要做好 股价震荡的准备。
不过,即使这样,与微软的其他公 司比起来,奈飞的市值也算得上是相当可观的。截止2022年 底,奈飞的市值约为1 400亿美元。如果加上大规模收购案约 30%的估值溢价,微软要买下奈飞,大约需要 2 000 亿美元。 从这一点来看,这次的交易绝对会引起轩然大波。
那么,奈飞值得微软掏空家底吗?奈飞这两年虽然在游戏 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效果并不显著。如果单看这点游戏资 产,奈飞对微软的帮助真的微乎其微。
首先,可以确定,奈飞在做好游戏业务这方面确实下了很 大的功夫。在2022年9月,奈飞公司高调进入了游戏行业,先 后并购了 Night School Studio、Next Games 和 Boss Fight 等多家 公司,再加上自己公司的团队,现在已经组建了五支游戏开发 队伍。在 2022 年 10 月出席 TechCrunch 组织的 Disrupt 大会时, 奈飞公司的副总裁Mike Verdu还表示公司正在“认真探索云游 戏服务”。
此外,其游戏部门最近发布的新职位,也透露了奈飞对3 A 游戏的兴趣。像是高级制作人、首席工程师之类的招聘职 位,岗位的要求中都会有类似于“3A PC机游戏体验”这样的 关键词。
不过,在如此努力的情况下,奈飞游戏的发展并不是一帆 风顺。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奈飞已经发布了35款游戏,并 计划在2022年下半年将数量达到50款。但奈飞公司平均每天 仅有170万玩家,占奈飞付费用户总数的比例还不到1%,游 戏总下载量尚且不足3 000万次。
显然,现在的奈飞用户还没有形成一边追剧一边玩游戏的 习惯。在消费者眼中,他们之所以会选择奈飞,就是因为高质 量的视频,而游戏还只是饭后甜点,短时间内做不了主菜。
奈飞的高层们并未就此打消自己的梦想,Mike Verdu说, 奈飞与育碧公司共同研发的3款手游将于一年内面世,此外,更多的原创和IP也会在该网站上发布。但如何让更多的人加 入进来,这是奈飞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暴雪的IP和奈飞的用户
前面问题看上去似乎有了解答。花费将近 2 000 亿美金, 并购一家在游戏行业中属于新手,研发实力和团队规模都不是 很突出的公司,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考虑,都不太值得。但微软 并不在乎奈飞的技术,也不在乎他们的游戏量,微软心仪的是 奈飞背后海量的用户和用户们掌握的屏幕入口。微软的目标, 并不只是局限在主机游戏赛道,只要能收购奈飞,他们就能将 自己的业务拓展到视频游戏流媒体服务,还可以和Xbox实现 资源共享,这让他们有很多新的故事可以说。
和Xbox为代表的主机游戏市场相比,视频游戏流媒体服 务是一条截然不同的赛道,用户规模和用户付费订阅意识都具 有更重要的意义。在2019年举行的游戏开发者大会宣布推出 视频游戏流媒体服务和全新游戏硬件时,谷歌就曾喊出要成为 “视频游戏界奈飞”的口号,可见其对奈飞模式的推崇。
不只是谷歌,亚马逊、苹果、索尼这些大公司也在尝试将 游戏和流媒体融合在一起。索尼的情况说明,流媒体在线订阅 和传统的网游平台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共享经验,形成优势 互补。索尼的PlayStation Now在很久以前就建立了一个收费的 订阅模型,它可以让付费的玩家在数以百计的平台上畅玩游 戏。在 2018—2019 年期间,索尼的订阅服务已占据了将近 50%的市场份额,可谓是收获颇丰。
微软目前的游戏版图中,硬件和技术都不缺,但他们的客 户数量却远远不如索尼。奈飞最有价值的地方,恰恰就是用 户。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奈飞全球付费用户数量已经超过 了 2.2 亿,在单个流媒体平台的横向对比中依然是没有对手 的。如果能利用好这一份宝贵财富,将为微软的游戏业务提供 很大帮助。而且别忘了,微软游戏业务还有另一桩重磅收购正 在进行中,目的同样是补强短板。
暴雪对微软的作用和意义很明确:内容。如果成功收购, 微软无疑会成为游戏市场的一个新的支点。微软将获得暴雪大 量的游戏IP版权。诸如《使命召唤》《魔兽世界》等,此外, 还有其他大量知名系列,这些游戏将是微软将来前进的关键资 产。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微软还会将暴雪旗下的一些工作 室收入囊中,比如 IW、Raven Software、大锤、Toys for Bob、 Treyarch,这会让微软的工作室扩充到30多个。背后的IP意义 和未来可以腾挪的空间都是令人咋舌的。
试想一下,如果收购奈飞一事属实,或许微软已经为自己 描绘好了未来蓝图:一边通过收购暴雪获得海量优质游戏版 权,充实Xbox的游戏库吸引用户,一边从奈飞那里获得源源 不断的流媒体用户并加码游戏订阅业务,加上自身拥有的硬件 产品,微软的触角将遍布游戏产业的各个角落。
当然,这一切计划现在都只是畅想,就算微软真地向奈飞 出手,面临的审查压力只会比暴雪收购案更大,必然不会一帆 风顺。
对于微软收购暴雪,有人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那就是 在游戏市场,微软、索尼、腾讯的“三国杀”时代开始了。如 果微软收购了暴雪,按营收计算,微软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游戏 公司,仅次于腾讯和索尼。微软收购暴雪,体现了微软意欲抢 夺未来主机市场的决心。
自从在8年前成为微软掌门人之后,纳德拉就将微软变成 了一个“扫货达人”,多年来一直豪掷巨资买买买,收购了大 量行业的头部企业。比如花费260亿美元拿下了LinkedIn,以 及 200 亿美元收购人工智能软件开发商 Nuance,都是其代表 作。微软收购暴雪,也意味着微软确定 了进军元宇宙市场的主攻方向。此前, 纳德拉和扎克伯格也走得很近,在Meta 的技术大会上,纳德拉也现身,和Meta 的合作,其实也是对元宇宙布局的一种 策略。
事实上,在收购暴雪过程中,微软 多次提到了元宇宙,比如“游戏是当今 所有平台娱乐中最具活力和令人兴奋的 类别,也将在元宇宙平台的发展中扮演 关键的角色”。纳德拉称,游戏将在 “元宇宙”平台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 用。市场认为,如果微软成功收购,将 是离元宇宙概念最近的一家科技公司,其在硬件、游戏、软件、云服务、社区都有布局且都在第一梯 队。这一点甚至超越了Meta这个率先提出元宇宙概念的巨头。
收购会最终完成吗
在有意收购奈飞加码游戏业务的消息传来后,暴雪收购案 也第一时间成为众人议论的焦点。截止发稿时,该收购案仍然 没有太大进展,各大阵营倒是吵得越来越凶。这一边,美国联 邦贸易委员会刚发起了诉讼,以反垄断为由阻止微软推进收购 案,近日又有10位美国游戏玩家在旧金山联合提交反垄断诉 讼。那一边,根据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的调查,在最新一次 公开征求意见中,有75%的用户支持该交易。
虽然市场上有不同的声音,但我们预计微软的收购最终会 完成。因为在大部分市场中,这种收购已经不可阻挡了。暴雪 旗下拥有多个在全球有广泛影响力的游戏品牌,2021年披露 的月活玩家高达3.9亿人。暴雪要被微软收购,也是因为自身 的发展出现问题。过去几年,暴雪的发展不利,公司管理层面 频繁曝出丑闻。曾经的暴雪,如同如今好莱坞的迪士尼,是绝 对的霸主。但是花无百日红,暴雪的下坡路已经形成,更多的 市场人士也迫切希望微软能够带领暴雪东山再起。
面对外界的指责,微软也积极发声表示,交易不会也没有 能力颠覆游戏行业。微软发表了几十页的声明表示,微软、索 尼、任天堂三家在 2021 年的市场份额分别是:主机销量上, 任天堂和索尼以50%和34%位居前两位,微软仅为索尼的一半 左右;而从独占游戏的数量来看,索尼的占比近半,微软仅为 10%;在手机游戏方面,微软的收入仅占整个市场的0.3%,暴 雪旗下的King部门为4%。综合这些数据,微软将自己标榜为 在主机领域上相对较弱的一方,另外即便完成收购也不会对移 动游戏领域带来重大影响。
在收购还没有最终尘埃落定的时 候,暴雪也在积极自救,近日,暴雪 娱乐宣布迎回出走 6 年的老将,《魔 兽世界》 初期的宇宙观构建者 Chris Metzen。此外,暴雪娱乐还提拔了30 多年前的联合创始人 Allen Adham。 此外,暴雪还进行了改组,任命总经 理负责“魔兽”“守望先锋”“暗黑破 坏神”等游戏IP,以期更稳定、更有 效率地产出作品。
或许在 2023 年,微软收购暴雪 就会尘埃落定。微软能否在自己的元 宇宙谋划中走出实质性的一步,收购 暴雪或许就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当然,微软的兼收并蓄和版图扩张还看不到尽头,上面这 些交易和暴雪的690亿美元收购案,以及传闻中收购价最高可 达近2 000亿美元的奈飞收购案相比,也根本不值一提。
奈飞的收购还停留在媒体爆料阶段,孰真孰假现在还很难 判定,暴雪的收购案也面临巨大阻力,想必短时间内无法达成 一致。但从纳德拉上任后的一系列豪购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 微软身上正在发生的变化。通过买买买,微软的业务范围不断 扩张,游戏等业务也确实实现了突破,成为重要的营收来源。 可惜的是,沉迷收购的微软也日渐丢掉了自己的初心,离资本 越来越近,离科技、创新越来越远。
游戏会不会成为微软下一阶段最重要的业务?我们现在当 然不知道答案。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个锐意创新的微软, 恐怕很难再见了。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