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许淳:用AI重塑全球供应链的中国创新者

发布时间:2025-09-15 09:38:01
来源: 《商业观察》
作者:尚旭
阅读量: 1640

在全球供应链频频遭遇挑战的当下,从半导体短缺到新茶饮原材料价格波动,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应对不确定性,成为业界热议的焦点。根据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CSCMP)的数据,仅因库存管理不善,美国企业每年损失高达1.5万亿美元。而在中国,新茶饮、智能汽车等新兴行业快速崛起,也给供应链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期,一项“AI精准销量预测模型系统”成功将库存损耗率从7%降至不足3%,引发广泛关注。记者因此走近该系统的研发者——供应链管理专家许淳,探寻他如何用AI为传统行业注入全新动力。

跨界背景:从工程到管理的融合

许淳拥有天津大学工学学士、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联合培养的国际MBA,以及北京大学会计硕士学位。职业上,他在苹果、宝马、西门子、ITT和百度等世界500强和科技巨头积累了15年以上的供应链管理经验,曾主导年采购预算超过100亿美元的全球物流与产能规划,为自动驾驶、消费电子及新茶饮等多个领域搭建了高效、透明的供应链体系。“供应链看似是后台运作,但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和市场竞争力。我的目标,就是通过技术,让供应链从‘成本中心’转变为‘价值中心’。”许淳在采访中这样强调。

创新一:采购成本控制平台

2015年,许淳设计并上线了“采购成本控制平台”,旨在为大型企业提供更精细化的采购管理工具。该平台通过智能比价和供应商绩效分析,将采购环节中大量依赖人工经验的部分数字化和自动化,从而实现了成本的动态优化。在苹果,这一平台成为其全球物流与产能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缩短了新品投产周期并提升了供应链协同水平;而在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该平台则在芯片、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采购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多个前沿项目的商业落地提供了成本竞争力。

“在科技企业,研发成果如果不能快速、低成本地实现量产,就难以转化为市场优势。”许淳坦言,“采购环节的优化往往是成败的关键。”

创新二:关键指标监控分析平台

2016年,他进一步开发了“关键指标监控分析平台”,用来解决供应链运作中“看不清、反应慢”的痛点。该平台能够追踪并动态分析库存周转率、交付及时率、生产周期等核心指标,为企业提供实时预警和改善建议。在百度,该工具帮助自动驾驶团队顺利通过IATF16949认证,使汽车产业的严格标准与智能出行新业态成功接轨;在某知名茶饮品牌,该平台让供应链的响应速度显著提升,配送延误率下降了35%,仓储利用率提高了20%,有效支撑了其在全国的门店扩张。

“供应链就像一场接力赛,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整体表现。通过可视化和数据化,我们让每一棒都更加稳定。”许淳补充说。

创新三:AI精准销量预测模型系统

2022年,许淳带来了又一项突破性成果——“AI精准销量预测模型系统”。该系统借助人工智能算法与大数据技术,能够结合历史销售记录、天气变化、节假日消费趋势等多维度信息,实现高达97%的销量预测准确率。目前,该系统已转让授权给徐州创之社研究院,并在某知名茶饮品牌率先落地应用,帮助其将库存浪费降至不足3%,每年节省损耗成本约800万元人民币,同时提升原料利用率15%。这一成就不仅被“创新中国”平台收录,也被行业视为新茶饮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案例。

“消费市场正在进入个性化与波动性并存的时代。只有让AI介入预测,企业才能在变化中保持主动。”许淳总结道。

科研探索:主持国家级课题

除了在企业端推动软件创新,许淳也在科研领域承担着重要角色。2022年,他受邀担任国家科学信息技术部研究中心“十四五”重点课题——《基于AI的精准销量预测与供应链库存周转率优化研究》的负责人。该课题聚焦于企业普遍面临的库存积压与缺货难题,尝试以智能预测模型和自动补货机制来提升库存周转率和供应链韧性。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该团队提出了一套可推广的整体方案,在降低运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并最终获得教研成果一等奖的认可。

“科研和实战并不是割裂的,好的研究要能落地,能真正解决企业的痛点。”许淳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这个课题让我看到AI如何在国家层面推动供应链效率提升,也让我更加坚定继续走‘学术+产业’融合道路的信心。”

结语:产业与国家的双重价值

从苹果到百度,从自主研发三大原创系统到主持国家级课题,许淳走出了一条“产业实践—技术创新—科研突破”的融合之路。他不仅是跨国企业的供应链专家,更是推动AI赋能产业的创新者。在全球供应链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加剧的今天,许淳的探索,正在为产业和国家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未来,供应链的竞争不再是价格的竞争,而是智能化水平的竞争。”许淳总结道,“谁能让供应链更快响应、更透明、更低成本,谁就能赢得市场。”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