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两条关于生猪企业的新闻引人关注。一是多家上市猪企发布4月份主要产品销售情况,猪价环比有所上涨,但同比仍处于低位。二是预制菜走红,引来多家头部猪企试水。在生猪行情低迷的情况下,养殖企业纷纷加大食品行业布局。
高额利润和深度亏损是猪周期的AB面,背后的关键是猪价。始于2018年下半年的非洲猪瘟疫情和一些地方的限养禁养政策,造成了2019年和2020年国内生猪供应紧缺。猪价一路上涨,出栏一头生猪利润最高时可达3000元,大小养殖企业赚得盆满钵满。行情上来的时候,各类资本蜂拥而入,小型养殖户多了,大猪企也开始扩张。
“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然而,风过后呢?对猪企来说,能不能把握住行业的周期性尤为关键。有经验的养殖企业大多知道猪周期,也明白背后的风险,但现实中对猪周期走势及同行市场行为的精准预判并不容易。受生猪生产周期长、鲜食猪肉保存期短、市场自发调节滞后影响,生猪生产和市场很难完全匹配,企业难以避免出现阶段性亏损。而一旦市场下行,不同企业的管理水平、抗风险能力差异就会体现出来。
越是行业火热的时候,企业越要警惕风险;越是行业低迷的时候,企业越不能丧失信心。2021年6月份,全国生猪生产提前半年完全恢复,有关部门就开始向社会发布生猪产能过剩的预警,但生猪出栏仍在惯性增加,养殖出现亏损。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按出栏量加权平均计算,每出栏一头生猪有564元利润。可见,全国算大账,养猪业去年还是赚钱的。只是企业间分化差异明显,那些盲目扩张、过度投资的企业明显吃亏。
眼下,生猪价格已结束此前连续16周下跌态势,处于回升阶段,预计三季度生猪养殖有望扭亏为盈。但是,猪肉消费、进出口等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对于猪企来说,现阶段应按照正常生产规律生产,不要压栏,也不要过度淘汰能繁母猪,保持生产平稳。同时,做好精细化管理,包括对饲料成本的管控、对生猪疫病的防治、对新增投入的权衡、对智慧养殖的选择。
企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对于身处生猪这个周期性行业的企业,只有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培育自身跨周期和逆周期发展能力,打造差异化产品和核心竞争力,有序扩张,才能走得更远。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