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城济南的城市肌理中,一条条老街巷、一座座老建筑如同历史的脉络,承载着千年历史文脉与独特市井烟火。这些璀璨的历史遗珠,如同城市的“时光琥珀”,将城市的故事、时代的记忆、历史的温度封存其中,形成这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独特文化印记。即日起,我们推出《济南“上新记”》系列报道,从古老街巷的“新生密码”、历史建筑的“活化之道”、城市更新的“升级答卷”等维度,探寻济南如何在城市更新这一国家战略中“答题”与“创新”。
当“城市更新”被上升为国家战略,更新破局不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和街区改造,而是一场关乎历史文脉传承、城市功能重塑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变革。
城市更新的难点,在于如何平衡“保护”与“活化,”过度商业化可能让老街区沦为“千城一面”的旅游卖场,而过度保护又可能使其陷入“博物馆式”的静止,失去生活气息。济南的实践,恰恰破解了这一难题: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的“有机更新”理念,让历史空间既保留肌理,又注入新功能。正如相关专家所言,“保护与活化并重,才能让老建筑真正‘活’起来”。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风貌肌理,又注入了文化体验、创意产业等新功能,使老街既不失烟火气,又焕发新生机。
在济南,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上新街的青石板路上,更渗透在浙闽会馆、济南剧院等众多历史建筑的更新中。
坐落于济南古城的浙闽会馆,曾是南北商贸往来的重要见证,青砖黛瓦间藏着旧时的商业繁华。如今,经过精心修缮,它以“浙闽鲁会客厅”的全新定位重归大众视野:内部规划了展览区、演艺台、非遗零售店与茶社,游客既能在古建群落中感受历史韵味,又能通过非遗体验、文化展演,触摸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温度。原本沉寂的古建筑,变成了延续文脉、连接地域文化的“桥梁”,让“老会馆”有了“新活力”。
同样焕发新生的,还有9月29日华彩启幕的济南剧院。作为济南市委、市政府打造“济南古城天下泉城”城市名片的重点工程,剧院的更新没有走“推倒重建”的捷径,而是在保留原有建筑记忆的基础上,采用“设计引领EPC+建筑师负责制”的创新模式,融入现代演艺功能。如今,这里既能上演传统戏曲,也能举办现代音乐会,老剧院的木质座椅与新舞台的灯光交相辉映,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新客厅”。
据悉,今年济南市已启动城市更新项目80个,随着城市更新项目的深入推进,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在“向新”拔节,越来越多的历史建筑在精心修缮后“重获新生”,成为城市文脉传承与功能升级的“双重载体”,越来越多“沉睡的历史”正转变为“可体验的生活”:百年建筑里传出京剧票友的婉转唱腔,青石板路上响起游客的欢声笑语,老院落里诞生新的文化创意……这些场景的背后,是济南对城市更新的深刻理解与生动践行:既要守护历史文脉的“根”与“魂”,也要满足市民对现代生活的“盼”与“需”。
从一条老街的“新生”,到一座城的“向新”,济南的城市更新从未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以历史为笔,绘就“历史与现代交融、传统与潮流共生”的城市图景。当外地游客为泉城的“新旧碰撞”驻足,当本地市民在老建筑里找到生活的新鲜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街、一座建筑的焕新,更是济南在城市更新中的探索与实践、守护历史文脉与回答时代命题的智慧担当。
“不疾不徐、守正创新”。上新街的焕新只是起点,更多历史建筑正以“双重载体”的身份,串联起这座城市的“向新”之路。济南城市更新的故事,正书写新的更精彩的篇章。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