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警方近日发布一起利用AI实施电信诈骗的典型案例。有骗子通过AI换脸和拟声技术佯装好友,对福州市某科技公司法人代表郭先生实施诈骗,在视频聊天“核实”对方身份后,郭先生10分钟内被骗子骗走430万元。
近年来,“诱骗、怂恿客户非正常退保”呈快速增长态势,部分地区甚至已经形成“代理退保”的隐蔽黑色产业链,给保险公司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与声誉损伤,更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严重扰乱了保险市场的正常经营
“618”将至,商家开始搞清仓大促,不少消费者兴冲冲而去,却被“清仓商品不退不换”的提示吓退了。“促销商品概不退换”属于霸王条款,不该堂而皇之出现。
眼见耳听也不一定为真!近期,利用人工智能(AI)换脸换声诈骗的典型案例冲上热搜,引发了社会对于AI新型诈骗的关注与警觉。
随着我国法治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更加重视,相关法律的完善和普法宣传力度逐年加大,劳动者的理性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有所增强。
魏某为帮他人“跑分”,拉来邢某入伙,并指导其下载密聊软件“跑分”,陆续替上家转移15万元左右的资金。二人均因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公安机关抓获。
随着ChatGPT在全球爆红,部分商家开始充当“二道贩子”为国内网民提供镜像服务,此举存在用户隐私泄露风险。一旦此类镜像访问询问涉及个人、企业等敏感信息,那么这些信息便会暴露给提供镜像服务的公司,同时
北京警方日前通报打击新型传销团伙有关情况,违法犯罪团伙搭建网络平台销售所谓“收藏品”,通过招募会员、区分会员上下级、层层加价,实际价值仅几百元甚至几十元的“收藏品”被循环销售炒至数十万元,多轮售卖后“
表面是“打赏”主播,实际是实施洗钱犯罪。近日,上海警方侦破了全国首例利用网络直播“打赏”实施洗钱犯罪的案件,涉案金额近亿元,基于网络直播平台的新型洗钱犯罪产业链也随之浮出水面。
人们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常常会遇到商家在格式条款、通知中写有“最终解释权归XX所有”、“XX享有最终解释权”等字样。殊不知,商家这样做已经涉嫌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