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浪潮下,全球服务贸易如何答好包容发展这道题

发布时间:2025-09-26 16:56:55
来源: 国际商报
阅读量: 650

包容性发展是联合国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内涵。日前,在全球服务贸易联盟主办的2025全球服务贸易企业家峰会上,中外嘉宾以“数智驱动包容发展”为主题进行了深度研讨。全球服务贸易联盟专家邢厚媛表示,当前全球服务贸易处在重要的十字路口,要么走向普惠、公平、广泛参与,要么在数字鸿沟和贸易政治化中,加剧贸易失衡,因此,迫切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推动更广泛更深入的包容发展。

包容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服务贸易包容发展是指世界服务贸易的非歧视性发展。会议期间发布的《全球服务贸易包容发展趋势报告2025》提出,当前全球服务贸易包容发展呈现四大趋势:一是全球服务贸易包容发展的需求不断升级,二是数字化对全球服务贸易包容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三是促进服务贸易包容发展成为新的国际规则热点,四是全球供应链重构正在对世界服务贸易包容发展产生影响。同时,服务贸易包容发展面临五大挑战:受地缘政治和盟友关系影响,服务贸易交易割裂、市场分化;全球数字鸿沟制约发展中国家、中小微企业等普惠参与服务贸易;传统业态与数字化模式形成某种对立,产生新的制衡;服务贸易标准体系建设和国际规则谈判滞后,制约了新型服务贸易纳入包容发展;各国能力建设差距和性别差异加剧了服务贸易机会的不平等。

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副司长朱光耀认为,推动服务贸易的包容发展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等方面共同努力,营造普惠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新格局。一是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放开,提供公开、透明、公平、非歧视的市场环境。破除各种显性和隐性的贸易壁垒,加强和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对接,为企业提供一个可预期的政策环境。二是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夯实包容发展的底座。特别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开展网络、数据中心等方面的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弥合数字鸿沟。三是推动规则互认和政策协调,构建包容性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强服务贸易国际规则的制定和标准协调,推动数字贸易、医疗等方面的资质互认。四是引导金融支持,鼓励产业创新和绿色转型。鼓励政府和社会力量通过各种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支持企业的科技研发、业态创新和绿色转型。五是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普惠发展水平。通过针对发展中国家、中小微企业、妇女等群体的专项培训计划,提升其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的能力。

中国是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推动者和倡导者。近年来,中国在推动服务贸易包容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公平、普惠地参与数字贸易。

包容发展需要更多引入数字技术

推动服务贸易包容发展也是各国的共同关切。“数字技术令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加速推进,助力企业开发新型的服务产品,提升运营效率,重塑贸易模式。我们必须摒弃碎片化发展和孤立决策,才能释放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潜力。”国际贸易中心(ITC)执行副主任多萝西·腾博表示,数智化能力要真正成为推动服贸包容发展的引擎,必须确保所有企业都能够实现数字化转型,这意味着必须保障企业能够获得可负担、稳定的数字基础设施,还有具备数字技能的人才以及支持创新的监管环境。

在亚美尼亚—中国友好协会主席罗伯特·阿鲁秋尼扬看来,服务贸易包容发展不会自然而然地获得。透明和可预测的政策、数字基础设施或者数字化结构能够为服务贸易包容性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亚美尼亚把促进服务贸易包容性发展作为政策重心,以确保所有的外国企业享受到平等的待遇,能够实现平衡的发展。“亚美尼亚敞开大门,积极期待更多的外国企业与我们开展合作”。

荷比卢商会副主席皮特尔·米罗氏尼科夫也表示,在数字浪潮下,服务贸易包容发展需要更多引入数字技术。“数字技术是一座信任之桥,让我们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进行真正的交流,同时也是一座人文沟通的桥梁。”

服务贸易企业也在为推动包容发展而努力。“在这个AI重构规则的时代,所有企业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让数智化能力成为包容性增长的引擎。”德勤中国理事会成员、企业技术与绩效事业群全国主管合伙人刘俊龙表示,面对AI的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德勤构建了覆盖隐私、透明、公平、安全、责任五大维度的可信治理体系。例如,在数智普惠层面,德勤让技术成为包容性增长的引擎。通过专精特新企业家赋能特训营,德勤正在为北京600家“小巨人”企业提供穿越周期的能力,仅前两期培训就促成企企合作20项、投融资对接30多项。德勤的智启非凡计划已助力780万乡村人才,链接数字机遇,并向2030年赋能1500万人的目标坚定前行。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