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预制菜相比,消费者更关心是否吃到了能够放心的“明白菜”,即这些菜品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出来的。有关方面应进一步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和使用标准,引导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
近期的“预制菜风波”引起各方关注。有人提出“预制菜”与“预制”是两个概念,有人担心网络争端影响实体店经营从而减少就业机会,有人则希望预制菜国家标准尽快出台……事件发酵需要理性看待,作为企业则要积极回应消费者关切,让消费者吃上“明白菜”“放心菜”“良心菜”。
梳理这次事件,不难发现,各方关注的焦点表面上是对预制菜理解的分歧,实际却揭示了餐饮行业如何平衡消费者知情权、企业诚信经营以及从业者发展权的重要议题。
与预制菜相比,消费者更关心是否吃到了能够放心的“明白菜”,即这些菜品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出来的,消费者有权知道。消费者的知情权是一项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对预制菜的理解存在分歧,但食材好坏、工艺优劣、流程如何等却是有迹可循、有据可依,这些都应该明确告知消费者,让消费者自主选择。只有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餐饮企业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尊重和市场的认可。
不是每家餐厅都有底气让消费者吃得明明白白,做“明白菜”的前提必然是一道道“放心菜”“良心菜”。让消费者吃得放心,食材得“过硬”。要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精挑细选,不仅能够体现餐厅品牌特色,还要可溯源、可供挑剔、可在阳光底下“晾晒”。而是不是一道“良心菜”,除了品质、服务之外,价格也是重要考量因素。应在综合考量各项成本的基础上,诚意标价,不搞噱头、不玩背刺,不能让消费者吃完感觉成为“冤大头”。
在这次事件的背后,餐饮从业者的发展权同样不容忽视。餐饮行业作为大众创业、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它的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关于预制菜的讨论不应成为餐饮行业健康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预制菜有其合理性和优势,对于餐饮企业扩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有一定帮助,全盘否定并不足取。有关方面应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和使用标准,引导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同时要求相关餐饮企业在使用预制菜时尽到告知义务,让消费者吃得明白。企业方面则需充分尊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自我管理,优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广大消费者合理需求和期待,这样自然能推动企业自身健康长远发展。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