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假期恰逢中秋,长达8天的假期显著提升了旅游市场的热度。美团旅行数据显示,平台出行订单量比2024年国庆假期增长超30%。从老街探店到“小城”打卡,从非遗寻访到茶园品茶,持续攀升的县域旅游热度,折射出游客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
专家指出,当前游客的旅游消费偏好正从传统热门景点,转向更具个性与文化内涵的县域旅游。这一转变不仅折射出消费者对深度游、文化游的需求升级,更体现出旅游市场正朝着细分化、差异化方向发展。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俗文化和较高的性价比,县域地区正吸引大批追求新鲜体验的游客。
宝藏小城走进大众视野
美团相关负责人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2025年国庆中秋期间,众多宝藏小城进入公众视野。平台数据显示,大城市周边县域目的地预订单量比去年同期增长51%,其中江苏东台、浙江海宁、广西靖西、广东普宁、内蒙古额尔古纳、云南腾冲、江苏宜兴、内蒙古克什克腾旗、 广西大新、安徽泾县等地的旅游消费预订单量比去年同期提升超100%。
更多小城迎来文旅“大流量”。美团旅行数据显示,国庆假期,因“鸡排哥”屡登热搜的景德镇文旅预订量同比上涨15%,其中20~30岁年轻人占比达50%,五星级酒店订单人次同比增加近30%,排名前五的客源地分别是北京、武汉、上海、杭州、深圳。前往景德镇沉浸式体验陶瓷手作成为本地新玩法,美团上相关团购商户数量同比增长35%。
“县城旅游的走红,本质上是城市人群对‘松弛感’的集体追寻。当大城市的假期变成排队、拥挤和高价的代名词,县城旅游的低成本、低人流、高体验感自然成了‘情绪替代品’。再加上社交媒体的传播力,将原本‘藏在深闺’的小城美景放大,不断完善的交通基建又让‘说走就走’成为可能,多重因素叠加下,县城旅游就成为性价比与新鲜感兼具的新选择。”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对国际商报记者说。
南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梁峰认为,通过“数字化破圈”,许多原本寂寂无名的小城变成现象级网红旅游地。此外,游客正从“打卡式观光”转向“沉浸式体验”:年轻群体喜欢“反向旅游”,银发群体则偏好“社交+康养”的慢旅行。“县域这种相对冷门的旅游目的地,刚好契合了这两个群体的需求,而且县域旅游目的地的住宿、餐饮、娱乐等消费价格远低于一、二线旅游城市,这种性价比优势使县域旅游成为‘口红效应’的典型体现。”
如何让“流量”变“留量”
游客的不断涌入,为众多县城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把握这波增长浪潮,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发展动力,成为摆在当地面前的重要课题。
洪勇表示,对县城而言,机遇在于“小而美”的差异化竞争——不必在资源与规模上硬拼,而应立足本地文化与自然禀赋,打造独特体验。“例如非遗手作、慢生活民宿、轻徒步线路等,能够吸引追求深度游的客群。”他也提醒道:“县域地区普遍面临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普遍薄弱的挑战,旺季接待常遇‘卡脖子’问题;同质化开发、缺乏特色体验也容易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与大城市相比,县域旅游的核心优势在于人少、景美、价低、氛围松弛等,这种组合在短期内很难被复制,但能否将‘流量’转化为‘留量’,考验的是县城的长期运营智慧。”
梁峰建议,县城可通过“旅游+”模式延伸产业链,将旅游与农特产品博览、体育赛事、音乐节、低空模拟飞行等业态相结合,探索“低空旅游”“康养旅居”等新业态,推动县域旅游从单一门票经济向“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延伸。同时加强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如采取AR导览、智能票务、24小时智能客服、景区Wi-Fi覆盖等措施,有效提升游客体验。
“此外,县城需立足独特自然资源,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旅IP,并通过在地文化的深度活化吸引游客参与,如组织非遗手作、民俗节庆、沉浸式演出等体验活动,让游客从‘游览者’变为‘参与者’。”梁峰说道。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