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自贸试验区:“产”出开放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10-11 15:10:15
阅读量: 485

自2019年挂牌成立以来,广西自贸试验区锚定“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核心使命,立足区位禀赋,将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链深耕的沃土,将政策红利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能,稳步实现从改革“试验田”向开放“增长极”的跨越升级。如今,三个片区的改革红利加速涌流,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凸显,正以实打实的发展成效,为我国沿边沿海开放注入新活力。

数智赋能,激活开放发展“新引擎”

走进中国—东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每秒上亿次的运算在这里无声地进行——这个由南宁产投集团旗下数丝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最强大脑”,正成为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数智化转型的核心支点。

“从2022年落户至今,我们已经为超百家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数丝科技副总经理施宁介绍道。谈及扎根南宁片区的原因,施宁给出了清晰答案:“一是从资源协调到平台搭建,政府全程‘护航’;二是作为面向东盟的窗口,南宁片区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三是本地产业需求旺盛,让我们有底气持续投入。”

以中国—东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牵引,南宁片区正加速织密数字经济“基建网”。目前,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南宁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广西东盟信息交流中心、中国—东盟新型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项目已建成运营;五象云谷云计算中心、中国电信东盟国际信息园、中国移动(广西)数据中心等一批数据中心正形成集聚优势,为构建面向中国—东盟数字合作的“数据+算力”基础设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础设施的完善直接带动产业集群壮大,截至目前,南宁片区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企业达124家,核心产值规模超120亿元;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澜湄云计算创新中心、南宁峰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西原创数字化产品《海豚帮帮号》等项目,更将数字业务延伸至东盟新基建、文化交流领域,让“南宁数字”走向跨境合作舞台。

数智赋能的浪潮,也为现代金融注入全新活力。在南宁片区中国—东盟金融城,578家金融机构(企业)在此集聚,已入驻金融机构累计税收超百亿元。其中,“科技+金融”模式打通跨境服务通道正展现出良好势头。

“依托‘业务集约运营+科技智能创新’模式及广西的小语种人才资源,我们的业务已覆盖菲律宾、老挝等7个东盟国家。”中银香港东南亚业务营运中心负责人介绍道。

数字技术更让金融服务“降本增效”。在广西北部湾银行,其交易银行部负责人分享了中国—东盟跨境贸易金融互联互通平台(以下简称“贸金通”平台)的便利:“外贸企业不用跑银行,而是可以通过‘贸金通’平台进行货物贸易企业名录登记线上办理。”据统计,“贸金通”平台截至今年6月底,已在跨境支付方面协助工商银行、广西北部湾银行等10家试点结算银行审核跨境贸易业务7574笔,总金额26.45亿元。

链式布局,打造产业集群“强磁场”

“这批电视显示屏产品,我们将从钦州港出发,发往东盟各国。”中马联盟数显科技副总经理谢凯任站在生产线旁,手上拿着一份出口清单,据其介绍,仅今年上半年,该企业进出口及加工贸易额就超40亿元。其中,与东盟中间品贸易额就达30亿元。“我们选择落户钦州,就是看中这里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门户’,现在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

谢凯任口中的“门户”,正转化为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的产业集群动能。六年来,钦州港片区围绕绿色化工、电子信息等领域,先后引进金桂三期、华谊三期、恒逸三期等百亿级项目,推动钦州石化产业园成为西南地区首家千亿级专业化工园区,连续12年入围“中国化工园区30强”。

“华谊项目落地后,我们采用专业配套模式,引进了普莱克斯、孚宝、苏伊士等跨国公司,同时不断加强与钦州石化产业园上下游企业合作,形成了‘足不出园’的产业链。”钦州石化产业园有关负责人介绍,仅华谊项目的入驻,就带动就业6000人,还对服务业、物流业等产生了辐射效应,从而带动上万人的间接就业,进一步为钦州的劳动力市场注入了活力。

中马“两国双园”的深化合作,更让钦州港片区的产业“链条”延伸到了跨境合作的舞台。

走进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的广西中马金谷燕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工人们戴着医用手套,手持细镊子小心翼翼剔除马来西亚毛燕中的绒毛杂质,再经由定型、杀菌、包装、检测等流程后,贴上专属“溯源码”,分销至中国各地市场。

“这里不仅设立了首个国家级燕窝检测重点实验室,还构建起从马来西亚毛燕进口到园区加工、成品销售的完整跨境产业链,是全国率先建成的燕窝全产业链平台。”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道,目前园区已有23家燕窝企业落户,13家拿到毛燕进口资质,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二,燕窝产业工业总产值累计达4.62亿元,成为中马特色合作的“名片”。

不止燕窝,近年来,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备受青睐的马来西亚榴莲、咖啡等产品,也有不少是经园区企业深加工后走向中国市场;与此同时,中国优质产品也凭借“两国双园”通道,进入马来西亚市场。这种“双向流动”的合作模式,让两地企业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宽。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钦州港片区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达11.79亿美元,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金融创新试点累计完成552亿元。

沿边创新,奏响跨境产业“新乐章”

“我们正在建设年产60万吨精密汽车铸件的高端生产线,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110亿元。”站在广西自贸试验区崇左片区龙马重工装备制造项目现场,龙马控股集团总裁王有全指着忙碌的工地介绍,这个总投资100亿元的项目,规划了重型装备、新能源风电等8大板块,预计新增就业5000余人,“崇左‘打开门就是越南’的区位优势,让我们能实现‘境内前端制造+境外终端组装’的跨境合作新模式。”

在崇左片区,像龙马控股集团这样“逐东盟市场而来”的企业,正沿着“沿边赛道”加速集聚。2023年落户的广西良平供应链有限公司,在崇左片区打造了10万平方米的智慧保税物流枢纽,创新“中国—东盟边境仓”模式。“良平自主研发了智慧外综服务平台、智能场站管理平台、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这三大科技平台,用智能化的手段,一站式的解决跨境贸易中间的难题。”广西良平供应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慧茹介绍道,该企业依托“中越边境产业链、供应链仓储中心”试点,实现每日进出口车辆近百车,今年上半年已经实现进出口外贸额约120亿元。

跨境电商的蓬勃生长,让崇左片区成为“桂品出海”的重要通道。“目前基地有22间实景直播间,带货主播主要用越南语向直播间里的越南消费者介绍商品,日均直播60余场次,场均销量3万余元。”凭祥跨境电商直播基地负责人介绍道。2024年凭祥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突破200亿元,增速居广西首位。

支撑这一速度的,是崇左片区不断升级的跨境服务基建。在凭祥综保区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清关中心,3条跨境电商分拣线24小时不停运转,扫码、分拣、查验全流程自动化,日处理能力达100万件。

截至目前,崇左片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7937.29亿元,不仅助力崇左稳居广西外贸第一大市,更将跨境电商分单模式、跨境物流服务标准等创新举措输出至东盟体系,为中国—东盟跨境产供链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如今,崇左片区沿边创新的红利正持续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其打造的高端装备制造、东盟特色产品加工等六大百亿产业链动力强劲,已吸引香港聚心科技等42家东部企业“组团入桂”,借道崇左开拓东盟市场。


(责任编辑:于昊阳)

商业观察网-《商业观察》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或《商业观察》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商业观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商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商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